污染嚴重本港蠔場將消失

污染嚴重本港蠔場將消失

【本報訊】蠔是港人至愛海產之一,每年港產蠔肉達140噸,為確保港產蠔的食用安全,漁農自然護理署將就本港養殖蠔作出監管,於今年首季進行首個全港蠔排及蠔田普查,抽取水質及蠔肉化驗,為作出監管做準備;若發現所含的細菌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偏高,不宜食用,不排除取締所有蠔場。署方強調會依據普查數據作決定,事前會詳細諮詢養蠔戶意見,及協助他們改善養殖環境。
漁護署助理署長梁肇輝表示,現時本港有600至700個蠔排,全部集中在流浮山,蠔民從內地購入「未養大」的蠔,用籃盛載,掛在蠔排內飼養半年至一年,至適合大小才出售。市民經常在街市買到,用長形膠袋盛載的蠔肉,主要來自內地,小部份來自流浮山,本港的產蠔量佔市場少於一成。
為配合制訂中的全面規管海產法例,政府將進行全港性的蠔排及蠔田基線調查,了解養殖蠔場的分布、產量及食用安全等。

政府監管 嚴打含重金屬

因應后海灣水質有季節性轉變,署方會在為期一年的調查中,每兩至三個月到蠔場抽取水質及蠔肉,化驗現時法例規定不可超標的六種重金屬,包括銻、砷、鎘、鉻、鉛及錫,以及微生物和細菌含量。
消息指,政府監管養殖蠔事在必行,雖然流浮山的蠔是煮熟才吃,過程中可殺死細菌及病毒,而現時后海灣的水質已較數年前改善,但仍含重金屬,令蠔受污染,煮食過程不可消除重金屬,故需要規管。初步構思方法包括蠔場發牌登記、署方會定期巡查,及要求化驗後證實符合食用安全才可出售。消息又指,漁護署會盡量協助水質或蠔肉有問題的養蠔戶作改善,不會一下子取締,如外國有蠔排使用淨化機,循環的清水會沖走金重屬,但會增加經營成本。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重金屬及農藥不能被殺死,故要從源頭監控;食生蠔是最高險,市民應避免,至於蠔油因已經有加工步驟,食用應沒有問題。
在流浮山食用蠔10多年的郭先生表示,不擔心流浮山的蠔有問題。流浮山海鮮檔檔主蕭先生表示,他主要出售內地蠔,禁止養蠔對他沒有太大影響。

食客郭先生不怕流浮山的蠔有問題,照食可也。 黃偉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