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綺君講過佢信天父,希望學校可以幫佢祈禱……」親眼看着女兒被小巴輾斃的母親,昨日在醫院強忍悲痛的心情,含淚向到來慰問綺君的老師,提出這個要求。
神情呆滯 不停飲泣
6歲的綺君就讀協和小學的校長王玉棠表示,昨日事發後不久,校方即接到其他路過的家長通知,馬上派出副校長和班主任往現場,當時見到綺君已身受重傷,母親非常激動並企圖撲向女兒,但被其他途人和到場的老師阻止;直至綺君被送往醫院,母親知道女兒慘死時,反而比之前平靜,只是神情呆滯不停飲泣,丈夫和家人在旁安慰。
王校長說,綺君在同校讀書的兄長一向與妹妹感情非常要好,校方十分關注其情緒,恐怕他會受今次喪妹之痛影響,老師會加以留意和作出輔導。
社會福利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表示,父母親眼目睹子女意外死亡,即時反應各人不同,有些人最初會表現呆滯,待慢慢接受事件後才透過哭泣抒發悲痛。他們內心往往存有很多問號:「點解會咁?係咪我錯?定係小巴司機嘅錯?」這些負面情緒可導致失眠、發噩夢及經常重複慘劇畫面。劉說,由於家人也受到極大打擊,有時難以好言安慰,故他建議事主應向社工及心理學家尋求輔導。
親友安慰 小心措詞
提供哀傷輔導的贐明會中心主任陳浩泉指出,親友安慰喪親者時宜小心措詞,切忌說出「唔緊要,你仲後生,第日大把機會生」等弄巧反拙的說話,應該強調事件只屬意外,無人能夠預計。最重要還是多加陪伴,避免喪親者獨處而胡思亂想。不過,他認為父母出席已逝子女的喪禮有其積極意義,可向子女作最後告別,然後收拾心情,重新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