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和前年病逝的中國文學巨匠巴金,同樣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也同樣在文革後期著書反思文革。巴金的《隨想錄》,季羡林的《牛棚雜憶》,都代表着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
作為一代佛學大家,季羡林認為,「印度的地獄是真正的博大精深」,而文革「牛棚裏製造的恐怖氣氛,同佛教地獄比較起來,遠遠超過印度的原版」,一想起牛棚日月,「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毛髮直豎」。
在《牛棚雜憶》中,季羡林不僅回憶當年的痛苦,也連連提出「文化大革命為甚會發生?」、人們「吸取了教訓沒有?」等問題,希望「為中華民族的後世子孫做一件好事」。
兩度錯過當作協主席
巴金自1984年擔任中國作協主席,但自1999年就入住上海華東醫院,再也沒去過北京、管過作協。據說,中共高層一度有意由季羡林接任作協主席,季羡林還親自到上海,想探下巴金口風,可惜巴金口不能言,沒點頭同意禪讓。在巴金病逝後,有人擁戴季羡林繼任,但中共高層屬意的卻是年輕女作家鐵凝。結果,季老與中國作協主席的寶座兩度錯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