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料破7萬人增15% 港居民子女約佔半<br>消失十多年生仔潮重現

今年料破7萬人增15% 港居民子女約佔半
消失十多年生仔潮重現

【本報訊】今年是金豬年,加上估計內地孕婦繼續湧港分娩,令本港重現消失了十多年的產子潮。醫院管理局的文件顯示,推算今年本港的最高出生人數逾7.2萬人,是自94年後首次突破7萬大關,其中約2.1萬名嬰兒的雙親皆非本地居民,較去年增加52%。醫管局估計最多2.7萬嬰兒在私家醫院出生。但有私院負責人估計,床位有限無法容納龐大的新生命,令人擔心公立醫院的產科繼續陷入困境。 記者:陳沛冰

醫管局上月舉行董事局會議,重點討論解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及產科服務不足問題,其中一份文件交代了今年出生人口,推算兩個不同情況(scenario)。其一是有69,668名嬰兒出生,較去年增加11%,當中約3萬人的父或母其中一方或父母雙方皆非本港的居民,較去年增加了25%,而其中約2萬名嬰兒的父及母均非本地居民。

4.5萬人在公院出生

另一情況是本港有72,600多名嬰兒出生,出生人口較去年增加15%,是自94年本港有71,646人出生以來的另一高峯,當中約2.1萬名嬰兒,父母均非本地居民。
醫管局又推算,在兩種情況下,今年出生嬰兒中分別約有4.4萬及4.5萬多人在公立醫院出生,即有2.5萬或2.7萬多名嬰兒會在私家醫院出生。在公院出生的嬰兒中,逾三成是非本地居民所生。
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教授梁子昂表示,公立醫院一向負責本港三分之二的嬰兒出生,過去多年來以98年及01年最少;05年威爾斯親王醫院負責全港11%的嬰兒出生,以此推算,即今年威院要應付逾7,000名初生嬰兒,「同事會好辛苦」。但他指,當年醫管局沒預計再出現出生潮,沙士疫潮後將資源集中在傳染病科及內科,03年起至去年威院減少近20名助產士,並關閉一個產房,現時只有「見步行步」,就算醫管局願意請人,市場上亦缺乏人才,「好多早年轉咗去內科或外科做嘅助產士已經升職,𠵱家好難吸引佢哋返轉頭,惟有希望請到兼職」。
浸會醫院行政總監趙克暉表示,私院去年只可應付1.8萬名嬰兒,預計增加所有資源,最多只可應付2.1萬至2.2萬名嬰兒,由於私院要維持質素,「冇可能要人瞓走廊」,「包底」的責任便要留給政府。該院去年已增加30張產科病床至90張,數月後會增加。

增資源不能解決問題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表示,政府應表明不歡迎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否則一直增加資源也不能解決問題。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醫管局文件推算的數字欠缺說服力,「龍年都冇咁多人出世,點解豬年會有咁多?」他說,人口推算對制訂教育等政策十分重要,否則會造成資本投資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