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桂耀 44歲
香港東區區議會議員
我生於柴灣,長於柴灣,兒時至今的回憶都在柴灣。
童年時,母親常對我說:「幫到人就幫,唔好求取任何回報。」這句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
父母有11個孩子,我排第11,特別反叛。小學時柴灣海邊是木廠,一條條粗大木條浮在水面的地方是我的遊樂場,和其他孩子在那裏跳躍追逐,時而被木廠的人放狗驅逐,跌落水險象環生。
曾經跟哥哥吵架,憤而相約死黨走上華人永遠墳場過夜。那時雖是夏天,晚上涼風陣陣,內心陰寒,但礙於面子,還是睡了三晚;其間,曾返家偷棉被,與死黨在月白風清當中邊談邊睡。
父親本來在小輪公司當水手,一次意外被大纜繩扯斷幾隻手指,獲賠償萬多元後卻失去工作。母親是流動生果小販,含辛茹苦養育子女,也因為樂善好施在邨內有點「地位」。黑社會盜亦有道,她在街頭那麼多年,從沒有被人勒索過一分錢。
18歲那年,我平生首次出糧,口袋裏有300元,卻在深夜被三人打劫。翌日,有「黑道」大阿哥問我發生甚麼事,我講了經過,當日就有人突然匆匆將300元放在母親的生果檔,並說「唔好意思」。反而,在那個年代的軍裝和便裝警察,逢十五就到街市「出糧」,又或一整箱美國蛇果捧走;甚至,消防員和市政人員也來「收片」,簡直無法無天。
在柴灣區內見盡的不平事,令我建立了要為坊眾服務的決心。
88年,柴灣十五座被揭發露台採用致癌的白石棉,房署竟然強迫十五座做新維修方法的「白老鼠」:住戶擠在只有一個抽氣扇的半間屋內,三十幾戶人共用在垃圾房附近的三個廁所……我想半間屋怎樣生活?與鄰居組織了要求拆樓調遷的抗爭活動。
其間房署使用手段,欲調遷一些抗議住戶以利誘他們不再搞事,但我堅持:「一個都不能走,否則對唔住街坊。」
抗爭最後成功,柴灣一至七座拆掉,成為今日的環翠邨;八至十二座拆後變身樂軒台,而十三至十五座亦告消失。
十五座事件可算是我參與社運的第一遭,之後參與「六四事件」和「保釣」相關的活動,以及其他爭取公義抗爭,我更加認定了,公義不會由施捨得來,而是要不斷不斷的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