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的著述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齊如山的著述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在香港的家中,近日竟集有《齊如山回憶錄》啦,《梅蘭芳游美記》啦等齊如山著作,達五種。有我在學生書攤上買到的,有元方去北京時出版家致送的,還有朋友相贈的。書有相重者,所以竟有十來本之多。
過新年時,到台灣來。偶爾見到京劇戲裝的王藍寫意,忽然想起這位為梅蘭芳編戲、改戲,以及助他赴美演出的齊如山。他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為避秦禍到台灣來。可以說在逃難中寫出他那些回憶之作,也不下百萬言。這些半世紀以前的著作,竟在半世紀之後的北京重編再版,亦可云幸矣。
好像是1962年,我正在美國田納西州教書。從華僑報中看到齊如山逝世的消息:是個星期六,他到兒童戲院去看兒童所演的京戲。劇終散場時,他俯身欲拾座旁的雨傘,而倒在地上,逝世於劇院中。一生愛戲、編戲、導戲的京戲大師,死在戲院中,可謂死得其所罷。
像佟麟閣戰死於北京的南苑,吉星文戰死於金門砲轟;傅斯年死在答覆議會質詢的議場之中,胡適之卒於南港的講台之上。他們死在他們所愛的地方,死在所從事的事業之上。死是悲情,卻巧得像喜喪。這些華僑報界的輿論,我還依稀記得。

我仍在台時,曾與一群梅派戲迷見過齊先生一兩面,對他風趣的談吐至今不忘。我聽到的那一次是他說:「人沒有自己服老的,都是別人說你老,或暗示你老,你才口服而心仍不服。」
然後,他繼續說:「老有三種象徵,可以自己檢驗:
第一:記遠事,不記近事。小孩時代的事,青梅竹馬的事,清晰如畫,而昨天做了什麼,今天早飯是否吃過,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這是老的起初象徵。
第二,愛孫子,不愛兒子。總覺得孫子像自己的兒子,而對真的自己的兒子呢,他是何時到我家來的?總覺得他多餘而討厭。這是老的繼來的象徵,已進入相當老的階段了。
第三,惜小錢,不惜大錢。一元二元的可以與人家爭得面紅耳赤,但捐個一萬兩萬的,視同尋常。輕重已經顛倒,記憶日漸模糊,這是已經很老了。」
大家哄然大笑。辭別齊家出來,還在議論齊老先生。有的說:「他連一根白髮也沒有,兒子不孝,應該為他們的父親找一老伴!」有的則說:「齊的老伴仍在北京哪!沒有來得及逃出。他的公子是德國的造船博士,不大知道中國的孝之講法!」
大家一邊走,一邊說,而忽然誰也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