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地震造成海底電纜受損,香港對外電訊服務大受影響,部份長途電話較以前難接通,網民也不能接駁海外互聯網站,使用不到一些受歡迎的網站和服務,如Google和MSN等,套用電訊管理局的用詞,這次造成一場「罕見的通訊災難」。電訊管理局諸公也真夠慘,放完聖誕假後第一個工作日,便被指「通報緩慢」遭公眾罵足一星期。無辦法,香港號稱資訊都會,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聲名受損,顏面何存,黑鍋總是要有人背的。
互聯網可設備用管道
當年美國軍方設計互聯網協定(InternetProtocol)的原意,目的就正是為了減低通訊管道被蘇軍破壞所造成的影響。而在今次電纜受損事件中,IP的優點也正正顯露,雖然香港大部份通訊皆透過台海地區的電纜傳輸,但它們受損後香港對外通訊仍能透過其他地區的電纜系統,作有限度的對外通訊(當然速度較慢),依筆者看,已經十分不俗。不過,寵壞了大眾並不會欣賞這個優點,反而因為一時不能上網而大吵大鬧。
其實,要減低受到天災影響的風險,可以為互聯網設立備用通訊管道,透過不同電訊商、不同地理位置的海底電纜系統、甚至不同電訊技術(例如衞星)來通訊,以備不時之需。不過,若採納上述的方案,都應屬於互聯網商或用戶的商業決定,政府可以做的不多,而且用戶要有為增置備用系統而額外付費作好心理準備。
就好像電源一樣,有所謂後備電源或不間斷電源(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安裝後用以確保電源的穩定,其實網絡服務也是一樣,不過,是否值得投資,用戶是否願意為備用網絡額外付鈔,則因應情況而有所不同。
電纜使用量僅佔55%
查看電訊管理局的網頁,截至06年9月底止,已使用與已裝備的電纜容量和衞星容量分別是55%和79%,即是說還有不少「安裝了需要的終端設備及隨時能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對外線路容量」。
換言之,若有人願意增加投資採用這些現荒廢了的頻寬容量,隨時都可以擴容。突發奇想,若政府為保資訊都會稱號,可仿金管局的中央銀行角色,搞個「中央頻寬庫」,在天災人禍下隨時為網絡商提供容量應急。不過,這樣做對納稅人是否公平,則另作別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