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咁既服務態度未夠架!」劉德華要店員熱誠待客,本來沒有錯;錯在沒另拍廣告,教顧客:「今時今日,咁樣做客人,一樣係未夠架!」偏重「待客之道」,忽略「為客之道」,於是,有售貨員在網上發起「業界一人十蚊行動」,請劉先生面對鏡頭,撥亂反正。
道,五花八門,包括: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為父之道,為子之道,為兄之道,為弟之道,為師之道,為徒之道……歸納為一項:為人之道。道,不斷轉換,譬如,為師的,出了校門,也得為父為子,為兄為弟……全方位地「合道」,就是至人。
至人難尋,佳客罕有。要熱誠待客,首先,還得界定:什麼是「客」?
「客」,像鬼一樣,很模糊。你在家裏開門迎客,這客,不是親戚,就是朋友,稱為「訪客」,因為不涉買賣,賓主,一般盡歡;當然,你據屋賣春,「訪客」也是「顧客」,變態要求,金錢瓜葛,自然不少。你開餐廳,老饕進來坐下點菜,這人就算還沒進膳,還沒付帳,理論上,已經可以視為「顧客」;這個「顧客」,他將要讓你賺錢,而且行為合理,得到熱誠服務,是應該的。
問題是:一家店,譬如,賣飾物的吧,來了一個人,這人沒有錢,也沒打算買東西,只是街上燠熱,約會時間未到,他於是進來納涼,要你逐一搬出貨品讓他賞玩,玩夠了,扔下一句:「我改天再來看。」奪門而去;改天,這人仍舊來納涼,仍舊要求得到「顧客」的服務;似客,而非客,店員,該怎樣「待客」?
我賣石頭,你可以來看,或者來買;可惜,把店寫紅了,竟不時有人來觀光。某天,下長命雨,門前都是泥。忽然,進來二三十人,領頭的女人見了我,埋怨:「你這店,實在不好找。」說完,跟那幫似乎是教書的成年人,東摸摸,西摸摸,擠擠碰碰,轉了一圈,魚貫出去了,「謝謝」沒一聲,泥濘腳印,卻佈了一店!無名火起,馬上掛個牌子,上書:「如要觀光,請到牌坊!」我好客,訪客和顧客,同樣歡迎;但對於無禮的「觀光客」,愚見以為:小店附近有一座西洋墳,還是比較有觀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