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旱令唐朝滅亡

《自然》:天旱令唐朝滅亡

唐朝一直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全盛的時期,對於其衰亡原因,德國地質學家的研究報告提出嶄新觀點,指當年季候風改變,亁旱與夏雨不足,導致農作物失收,引發農民叛亂,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農作物失收爆叛亂

昨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德國波茨坦地學研究中心赫格(GeraldHaug)等學者對廣東湛江湖沉積物的研究報告。這批地質學家相信,沉積物具有磁性,且內含鈦元素,可以作為顯示東亞季候風系統冬季循環的指標。
他們發現,過去1.5萬年有三個時期季候風發生改變,冬季季候風強勁,夏季季候風微弱。頭兩個發生在上一個冰河時期,後一個則介於公元700年至900年間。這一時期,唐朝(618-907年)正逐步由興盛到衰亡。
專家認為,每一個季候風變遷發生時,會出現異常氣候。最終造成朝代滅亡的,正是漫長的亁旱與夏雨不足,造成農作物失收,引發農民叛亂。
由於近年氣候異常,內地大面積亁旱,僅四川、貴州就分別有200萬人飲水困難,加上近期糧價暴漲,德國專家的研究受到內地傳媒、民眾廣泛關注。不過,也有網民指出,天災只是加速唐朝滅亡的外因而已,「王朝的興衰在於民心,失去民心無一不是因為腐敗,可惜現在的政府採取的是補漏方法,不是治本之道呀!」
法新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