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因處決,其死相顯示在屍布上的血跡,劊子手不夠專業,繩子太長,沒有算準體重和下墜高度的方程式。
英國退休外交家杜夫(CharlesDuff),寫過一本叫《絞刑手冊》的小書,還在封面開讀者的玩笑,說這是「家庭必備讀物」(Allverypropertobereadandkeptineveryfamily)。書中不但詳述史上執行死刑的「蝦碌」事件,還把繩索和體重的計算詳列成圖表,把絞刑的科學和藝術,研究得很精深。
恐怕沒有什麼「名人」會向社會「推介」這本書,因為了解絞刑的歷史資料,在當今資訊爆炸的世界,比起讀什麼行政管理一百條心法、風水運程、什麼領袖學、炒股致勝術之類,都沒有用。
但閱讀為什麼非要「有用」呢?英國哲學家羅素就鼓勵人多研究點「沒有用的知識」("Useless"Knowledge),羅素認為,讀書不一定現實不必令人學會一門技能而致富,而是讓讀者培養省思的習慣,因為純潔的好奇心,施用於閱讀,可以令「不快的事不那麼不快」,也令「快樂的事更加快樂」(Curiouslearningnotonlymakesunpleasantthingslessunpleasant,butalsomakespleasantthingsmorepleasant).
《絞刑手冊》是「令不快的事不那麼不快」的一本「無用的知識」的小書,但在沒有用之外,其實有大用在,因為從絞刑的學問,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的省思。
省思什麼?英國的絞刑,不像槍斃,劊子手沒有直接殺人,在技術上,是利用囚犯的體重,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之下殺人,而且以「不見血」為專業境界。
絞刑是一種智商的自我挑戰,其計算是一種怪異的科學。引伸到撤出香港,中方一味以為,英國人會把儲備掏空,把一個榨亁的香港還給中國。但英國人偏沒有把錢搬光,還給你留下八千億,公務員大幅加薪,增加福利開支,就像絞刑的理論,他把你養得胖胖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把人的「慾望」盡情釋放,代為套在你脖子上的一根長繩子。
英國人沒有害死你,是你坐擁賣地的萬億儲備、全民的慾望大釋放之後,體重加繩索,吊死自己。香港的過渡期,就是冷靜地計算繩索和體重方程式的十五年,中國情緒狂躁,英方沉着冷靜,最後誰才是輸家,一目了然。
開卷有益,越「沒有用」的知識,越有深藏的智慧,侯賽因之死,令人想起香港和羅素,我認為,這才叫做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