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十一月中開始,毛孟靜把編《A45報》的棒交回我手中;她說,原先只答應編六期,但如今已經超額了。同時,管理財務的職員告訴湯家驊,剩餘的資源有限,該再編幾期用盡結束還是有什麼新計劃,要預早決定。
我對《A45報》自然有特別感情。最初,在二○○五年中,我們四個《基本法》第45條關注組的議員在反覆思量之下決定暫時不組黨,但為了凝聚力量和表達民主普選及良好管治等香港核心價值,應該創辦一份報紙,量力而為,只能每月出版一期,暫時由我們四人科款,希望做出了名堂,有足夠訂戶和廣告收入,即不能自負盈虧,也負擔得起。負責版面和部分稿件的副總編輯和排版、印刷、會計的職員支薪,供稿的記者、作者和攝影師付稿酬,其他人手(包括總編輯)一律義務工作。
第一期在○五年十月七日版,施立儀專訪陳方安生,「四大狀」街頭派報,一炮而紅。隨着不久,我們意外收到一位素不相識的顧明均先生慷慨捐款,聲明由我們四人自由作主運用。我們有財政資源作基礎,於是更盡力辦得精新,但同時仍努力開拓經常收入。可惜,《A45報》雖然頗受歡迎,但除了電盈一直每期買全版廣告之外,廣告一直展不開,訂戶也相當有限。
「四大狀」○五年十二月決意組黨;公民黨三月成立,但《A45報》並非「黨產」,更非黨的喉舌。我編了七期,毛孟靜接手,她坦言《A45報》應變身黨報,更加直截了當。我不知道黨報應是啥樣子及編給誰看,但《A45報》的目標是給廣大市民一份好報刊。可能我們的歷史任務快將完成,再堅持兩三期我就事了拂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