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拳擊、棒球、壁球等運動,是不少中產人士減壓之選。但原來突如其來的一拳、或者高速衝來的球,隨時可引發心臟病,擾亂心率,年輕力壯者也可能「中招」。即使進行心外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四。有心臟科醫生呼籲,巿民在進行競爭性運動時應穿着保護衣物,避免不必要的碰撞。 記者:張嘉雯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心臟科醫生余卓文指,心臟突然受到不正常撞擊,會令心室顫動異常,又稱「心震盪」,「如果俾個波打中胸口,就會好似被電流電咗一吓咁,心臟傳遞電流受影響,個心會停頓,泵唔到血。」
心臟正常者也可能遇上
他解釋,患者受撞擊後會不省人事,心肺活動停止,情況與腦部及中央神經系統受傷相似,「就算即時搶救,做心外壓,死亡率都仲係好高。」此症與患者本身的心臟結構無關,即使是胸壁、胸腔或心臟結構正常者,亦可能遇上。
他引述美國01年的一項研究指,在128個個案中,六成二人病發時正進行競爭性運動,兩成二人正進行休閒運動。八成四患者最終死亡。
余卓文說,棒球、壘球、曲棍球、美式足球等高衝擊性運動最為高危,惟本港並不常見;其次是壁球、空手道及跆拳道,「用膝頭、手踭、頭部撞擊都有可能出事,就算着咗護胸衣,都未必避到。」
患者年齡中位數為14歲
他又指,任何年齡的人士均可能出現心震盪,多數意外發生在校園內,「研究發現,一半嘅生還者無長遠問題,但另一半人會因為腦缺氧,令到highmentalfunction(高階思維)受影響,個腦無以前咁靈活、咁聰明,記性、算術、思考……全部都會受影響。」
該研究中,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三個月大;有患者因與寵物玩耍時跌倒地上發病,亦有人在玩鞦韆或雪球時出現心震盪,估計患者是着地時遇上撞擊物,「年紀中位數係14歲,通常都係參加緊校隊、運動員比賽嘅時候出事。」
談到預防方法,他提醒巿民在進行高撞擊性運動時,應穿着合適保護衣物,分散撞擊力,令胸腔受力減低,初學者則要接受適當培訓,避免不必要撞擊;父母帶子女到遊樂場時,也需要留意地上是否有硬物或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