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遺傳病 被誤以為會傳染<br>地貧症兒童遭同學孤立

先天遺傳病 被誤以為會傳染
地貧症兒童遭同學孤立

【本報訊】元旦日倒數,一般人只需配好衣飾、安排節目,但這群孩子不一樣,為了一夜狂歡,他們要整整一個月每晚在家乖乖注射藥物,每次動輒需10至12小時,否則鐵質會積聚在體內,破壞器官甚至取去他們的性命。他們患的是地中海貧血症,自發病那天起,就要分分秒秒跟鐵質搏鬥,才能爭取一年又一年的壽命。 記者:張嘉雯

鍾希桐今年13歲,出生後被驗出患上重型地中海貧血症,一周五晚要注射除鐵藥,鍾太說,即使去旅行也要帶針藥,又擔心不能過境,很多人更因此不敢遠行,「細個嘅時候真係好辛苦,佢又痛,要拎住條藤條通屋走追住佢,因為要打針,佢想夜啲返屋企都唔得,一家人完全無夜生活,食飯去飲都唔得。」一旦針筒半夜脫落,又要重新注射,若不小心撞到,更會痛得死去活來,患者因為每天注射,肚皮有明顯瘀黑色。

港400人患重型地貧

鍾太與丈夫本身帶有地貧基因,但沒有病徵,對於女兒患病感到十分內疚,有同學的家長得知此事,更着子女避開桐桐,「佢哋以為我個病會傳染,成級同學唔同我講嘢,令我好唔開心,不過我𠵱家只會在意自己嘅健康,唔會理其他人點睇。」桐桐3歲時,鍾太再誕一女,希望用臍帶血或骨髓移植幫助桐桐,但結果希望落空。
地中海貧血症是遺傳病,不會透過社交傳染,有重型及輕型之分,重型患者會因身體不能製造足夠的血紅蛋白,出現貧血、肝脾發大、骨骼變形及疲乏等症狀。本港有5%人口為甲型地貧基因攜帶者,3.5%為乙型地貧基因攜帶者,現時全港有400名重型地貧病人。
大部份地貧病能在懷孕初期透過抽絨毛檢驗或抽羊水檢驗出來,若夫婦二人其中一人帶地貧基因,子女有五成機會帶有地貧基因;若夫婦二人均帶地貧基因,每名子女有四分一機會屬正常、一半有機會帶有地貧基因、四分一機會從父母身上各遺傳了一個不正常基因,患上重型地貧病。
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指,除了骨髓移植外,此病沒有根治的方法,患者約四周輸血一次,但長期輸血會引致體內鐵質過量積聚,引致心臟及肝臟衰竭、發育不良、糖尿及其他內分泌系統病,故患者要每天注射除鐵藥,現時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打針機,每周進行五至七晚療程,每次注射8至12小時,令病人生活受到極大限制,而長期注射也會令患者出現內分泌病、身形變得矮小。

新藥月費需近二萬

香港地中海型貧血病協會將於本月慶祝成立25周年,該會主席黃杏餘指,現時巿面上有兩種口服除鐵藥物,較注射針劑方便得多,其中「快活服」可導致中性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安全性成疑;新藥物「Exjade」副作用較少,但醫院管理局尚未引入,費用高昂,每月需要近二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