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明:正式訪問 - 邁克

黃耀明:正式訪問 - 邁克

或者,我不應該告訴黃耀明這個約會其實是訪問,事後必須把他填進一千八百個字裏。他在電話聽見忽然擔心,聲音扯起警報,問題一個接一個:「需要多少時間?一小時?不需要拍照吧?」然後又為見面地點頭痛了一輪。如果我的設想是呈現自然狀態下的名歌星,一開始就失敗了。
可是我也不能想像不知會他。畢竟認識足足二十年,從來不曾單獨約他聊天,甚至連煲電話粥也未試過。以往我以不吃人間煙火見稱,誰都生疏,總是梁小姐建議找間閑靜的小店喝茶吃甜品,三四個人,「不如叫埋明哥?」近年痛改前非,什麼飯局都出席,一大群人吃到天翻地覆。他通常姍姍來遲,一坐下來就忙於處理大家為他挾起的魚蝦蟹,嘴巴沒空說話。印象中只有一次,和他獨對了半個晚上。那是二零零一年七月的紐約,他們組團捧麥當娜場,我專誠為蕭菲紀蓮飄洋過海,適逢有個二線巴西歌手在下城獻藝,他想看,我也想看,於是撇開欠缺冒險精神的大隊。完全不記得談過些什麼,兩個月後九一一,大家提起紐約之行,都為那頓在世貿雙塔影子下的早餐心有餘悸。

說明會遲到,也不過遲了十來分鐘。由先聲奪人的保母開路,除了鞋子一身上下穿着由場地大老闆成衣店贊助的衣物,桌子也是英皇出面訂的。凡此種種,都有執到正的架勢,既意味畀面,亦暗示冇面畀,教我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賓主分明,童叟無欺,正式訪問!
是不是走到哪裏,都有被人認得的侵犯感?「不,視乎場合。我覺得頗能夠不引人注目,在舞台當然要以某種形象出現,但平日我習慣dressdown,穿得很隨便,唯一的要求是不烏where,在人堆中不突出。」幾多是事實,幾多是自我安慰,大家心裏透亮。成名就要付出代價,這可不是酸葡萄。數天前相約在太古廣場某名牌時裝店會面,他這一頭望着落地鏡中試穿身上的外套,那一頭不忘發出善意忠告:「這裏隨時有人拍照,尤其現在這個對正大門的位置,簡直是『博影位』。」
怪不得他杯弓蛇影,人手一機的時代,隱私全盤貶值,用他自己的說法,街頭巷尾充塞「平民狗仔隊」,一步一驚心。不過我認為基本上他得到的待遇不差,在動物園看熱鬧的對鐵籠裏的展覽品有起碼尊重,這麼多年來,濕濕碎的爆陰私在所難免,爆大鑊就沒有。可能與他走的路線有關,大路與另類之間的鋼線,雖然拋頭露面,只算半邊身浸在娛樂圈。另外那半邊,罩着藝術家的光環,神聖縱可侵犯,越雷池的也小心翼翼。

●最新大碟《若水》

我一直覺得這樣特殊的定位,是近年由內地粉絲造就的。他不同意:「我想是互聯網盛行之後的現象,不限於內地,可能鑑於環境,他們比較踴躍在網上發表意見,你才有那樣的錯覺。」瀏覽自己的網頁嗎?「時常上人山人海的網頁,我好奇別人對我的看法。看過就算了,不上心,當然也從不插嘴討論,那只會增強或者認可某些既定的形象。」絕對不可以做的是什麼?「放照片上交友網,哈哈哈!」不是苦笑,黃耀明天生不懂得苦笑,笑聲裏別有一番滋味,卻是肯定的。
「新唱片的封面,網上有人指抄襲Bjork。」新近我對碧玉小姐比較疏離,因為不滿意她將舊作重新包裝出了又出,有掠水之嫌,沒留意她也往自己臉上貼鑽石。這張《若水》,我由第一眼開始便認為應該是《弱水》,不過它的平面美術設計,倒是有史以來做得最好的一次,概念執行得完整透徹,氣質貼合主角歷年經營的目標。「我也很滿意。TomasChan的設計意念是『電影明星』,我做這張唱片的時候,像做一張非正式的電影原聲帶,感覺很歐陸,一切滿到瀉。可能因為先錄了向尚高克多致敬的《給你》,我猜Tomas的靈感來自他的作品,尤其是《奧菲爾》。」裏面有一首與周迅合唱的《流浪者之歌》,如假包換是電影插曲—這電影叫《明明》,令人莞爾。他與人山人海共同創造了一張借題發揮的聲帶,將於明年三月配合電影發行。

在香港樂壇,他是「華麗」的同義詞,究竟這件外衣是怎麼來的?「全拜Tomas所賜。大概始於《愈夜愈美麗》,我交了《春光乍洩》給他,他就替我做了一個華美的形象。人山人海第一次演唱會,則把華麗的面積放大了。」不不,不只外殼,那種世紀末的糜爛,主要還來自內裏。「啊,那會不會是達明一派的剩餘物資?《四季交易會》、《愛在瘟疫蔓延時》……還有《半生緣》,你也有份!」那麼滄桑,怎算得淒美?可是他堅持。
「在這方面,《若水》已經去到盡。因為剛剛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過,不但有古典音樂的影響,也有歌劇的影子,華格納、馬勒等等。潮流興hiphop,我就刻意走另一個方向,極盡奢華憂傷之能事。可以說這是我一個階段的總結,以後不會再走這條路了。」將會是什麼?「你聽了《早餐派》嗎?那是下一張唱片的預告。」唔,周耀輝填詞。這個名字在訪問中多次幾乎從我的嘴唇脫走,為大局着想,還是忍住了,只敢為黃偉文的缺席表示惋惜。黃耀明對朋友十分維護,這是難得的優點,別人要是在他面前數落我,他也會挺身而出的。
一千八百字填滿了。正式訪問結束後,我非常輕鬆,就像考完一場試。下次聚餐見面,大家又會如常嘻嘻哈哈吧,比君子之交親熱一點點,僅僅一點點,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