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國24年 窮兵黷武

鐵腕治國24年 窮兵黷武

老謀深算和嗜好血腥,讓出身寒微的侯賽因,由區區農家小子,變成鐵腕掌控伊拉克24年的獨裁者,在龐大油元下大灑金錢,曾贏得不少民眾支持,可是他野心過大,征戰連年,導致伊拉克這個油國經濟崩潰,國庫掏空,他亦難逃倒台命運。
侯賽因嗜血,用恐懼作統治工具,跟他的成長不無關係。1937年他出生在一個傳統部落村莊,以暴易暴是生存法則──他的名字「薩達姆」正解作「勇於對抗的人」。上台後的侯賽因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手無寸鐵的男子走進村子,村民大驚,怒說:「你不帶武器等如引人攻擊你,你怎可這樣冒犯真主?」

油元建成阿拉伯「天堂」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侯賽因,7歲入學禮物正是手槍;10歲時他威脅殺死想趕他出校的校長,似乎也順理成章。但如此兇悍的小小侯賽因,仍然受人欺侮,令他更崇尚暴力──他加入復興黨之初,就是受聘當殺手。
殺手侯賽因的首項任務,是暗殺一名共產黨籍地方官員。他早有可能不得好死的心理準備──暗殺該名官員20年後,已經位高權重的侯賽因,按部落傳統向死者家屬賠錢,並勸對方打消報復念頭說:「一旦復興黨真的倒台,等你找到我們時,我們已被碎屍萬段了。」
但這一天等了許多年才到。1959年,侯賽因暗殺當時總統卡西姆失敗,逃亡埃及,回國後曾坐牢,但他不久逃獄,在復興黨內扶搖直上。1968年的不流血政變,令復興黨上台,侯賽因亦成為副總統。
有伊拉克人一直念念不忘侯賽因的「好」,全因70年代的伊拉克確是阿拉伯世界的「天堂」。
在侯賽因監督下,伊拉克石油業國有化;1973年能源危機令油價狂升,石油藏量世界第二的伊拉克財源滾滾,盈利由1970年的8.96億美元(約70億港元),狂飆至1974年的76億美元(約593億港元)。
暴發的伊拉克人,首次有本事穿外國名牌,駕入口房車,到歐洲度假──全部得到政府資助。普羅大眾一樣受惠,侯賽因要建立阿拉伯社會主義王國,用公帑大興土木,建工廠、屋邨、公路、橋樑、機場、大學和通訊系統,成立完善的醫療和教育制度,成千上萬年輕人用公費留學西方。伊拉克甚至設有發展基金,向非洲窮國提供經濟援助。
雖然侯賽因不容政治異見,鎮壓屠殺手段殘暴,但生活富足的民眾不敢亦不想反抗。研究這個伊拉克黃金年代的學者指出:「民眾無視政治權利遭剝奪,眼中只有如雨後春筍的新建築。」

把悲慘恐懼遺留伊拉克

侯賽因1979成為總統後,翌年就掀起戰端征討伊朗──也為他自己的衰亡埋下伏線。歷時八年的兩伊戰爭掏盡伊拉克國庫,加上油價回落令經濟蕭條,但侯賽因猶未醒悟,1990年再入侵科威特,招來聯合國制裁,伊拉克經濟從此一沉不起,更與美國結下深仇大恨,2003年喬治布殊發動戰爭為父報仇,成功推翻侯賽因專制政權。
侯賽因不只親手葬送他雄心壯志建成的社會主義王國,更把悲慘、困苦、毀滅、恐懼,統統遺留在伊拉克。
美聯社/路透社/德新社/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