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葵涌葵芳邨倫常命案令人歎息,但原來男死者早在本月初已就婚姻問題主動向受政府資助的家庭福利會求助,由於社工認為個案無即時危機,因此安排本周三才進行會面;可惜未及第二次見面,慘劇便告發生。有關注婦女團體直指家福會在處理這類高危個案時明顯敏感度不足。本報記者昨以求助人身份向家福會求助,但職員未有汲取血的教訓,竟打發記者公眾假期後才再來,嚴重缺乏危機感。 記者:盧文烈 冼偉倫
家福會推廣聯絡經理朱慧妍證實,男死者李順聯在本月11日曾到該會位於葵芳邨葵仁樓地下的葵涌南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求助,向社工表示婚姻及家庭出現問題,社工即場進行問卷調查及危機評估後,認為個案沒有即時危機,事後再聯絡男死者,並安排在本周三(1月3日)面談,而有關求助尚未開設檔案。家福會在處理今次事件中,有失職之嫌。
群福婦女權益會主席廖銀鳳稱,男性甚少主動向社工求助,他們願意踏出第一步,反映問題嚴重,加上當事人正辦理離婚手續,對社工來說「係一個好大嘅警號」,應列為高危個案處理,但家福會不但未有即時跟進,並將第二次會面推遲在大半個月後,明顯危機感及敏感度不足。「又死咗兩個人,係好大嘅悲劇,唔係要搵人墊屍底,而係大家一定要反思。」
資源不足 政府有責
廖銀鳳指出,若婚姻出現裂痕,夫妻間「多相處一日都嫌長」,社工應即時勸喻兩人分開居住,她不清楚社工當時曾向男死者作甚麼支援,促請家福會詳細交代。
政府一方面聲稱對家庭暴力「零容忍」,但類似慘案卻接連發生。廖銀鳳批評現時各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都出現人手不足問題,一名社工需處理數十宗個案,難作深入輔導,當務之急須增撥資源增聘人手處理積壓個案,「發生咁多慘案,政府有難以推卸嘅責任。」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高凌認為,相隔大半個月社工才安排第二次跟進會面,時間「長咗啲」,反映政府資源投放不足。「政府好多時只係將資源擺喺補救工作,頭痛醫頭;但其實最重要係預防,縮短求助人輪候見面嘅時間,可以防止悲劇發生。」
突發事件 觸發情緒
家福會在男死者月初求助時,曾就個案進行危機評估。和諧之家協調主任葉長秀指出,各機構評估方法大致相同,通常以三大方向作為評估準則,包括同住家人是否安全;求助者是否有自殺傾向、暴力前科或精神病,以及求助者是否出現情緒問題。
受資源所限,葉長秀指社工會先處理最高危的個案,所以求助者必須坦白,讓社工確實理解情況,不過,很多求助者見社工時表現冷靜,結局卻峯迴路轉:「等候再見社工時,會唔會有突發事件觸發求助者嘅情緒,例如再發現一啲配偶嘅私隱?配偶唔陪我過節日?配偶突認有婚外情?呢啲都係社工預計唔到嘅因素,況且社工唔係黃大仙,唔能夠24小時跟住求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