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保守理智策略絕不是錯

實戰理論:保守理智策略絕不是錯

昨日拜讀「國際視野」一欄王冠一教授之文章,內容確實值得大家細味咀嚼,亦值得大家對現在的市況持有戒心。為何國家信息中心和《上海證券報》所撰寫的報告可以在宏觀數據趨降的情況下,仍可預期A股可以有20至30%升幅?為何香港的H股會像發了癲一般去跟隨A股的大升?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家都認為股市一定升,甚麼基本因素及數據皆不用理會。
由官方出報告作股市升幅預測,確實是夠膽的行為。還記得當年仍是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在金融風暴後話唱淡港股者為「二流分析員」,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特區政府猛話樓市無問題,又批首置貸款,令人覺得政府看好樓市及股市,結果禍延市民。其實作為官方機構,絕不應對投資市場作出任何預測,這是極之危險的事情。

市勢瘋狂戒心全失

數年前曾經在一間上市公司(此乃一間執笠民企)的飯局中收到一份業務概況資料,當中有一項極為有趣的預測,就是預期公司未來數年的市值。市值=股數×股價,既有預期的市值,假設發行股數不變,豈不是公司已有一個預期的股價目標?若然相信其預期市值的數據去買此股,現在已變成牆紙。
現在的港股只得一個「癲」字,理智的分析及策略自會被人背後訕笑。股神畢菲特亦在科網股時代被人譏諷、唾罵,然而,當泡沫爆破後,大家便知道是非對錯。
歷史其實不斷重演,每一次股災前皆永遠有辦法令全世界摒棄戒心,更認為過份的依據理性分析是錯誤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市場氣氛會令到大家自以為可以贏到盡。
筆者認同長線投資及價值投資法,長線投資並不表示不問價去高追,買入即升固然是可喜,但這是運氣,是投機。就以國壽(2628)為例,在股價於4-5元之時不斷傳出畢菲特有意入股,但到了現在,你估畢菲特還會不會再買呢?
沈振盈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