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元貴報道】兒時父母常說,鹽蛇身懷甩尾神功,尾巴還會飛鑽進耳蝸,極度核突。這是沒有科學證據的民間傳奇,事實是,鹽蛇只會在被抓着尾巴時才會甩尾,以逃避追捕。至於壁虎功則真有其事,壁虎能飛簷走壁,全賴無數條腳毛。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生態普查顯示,香港共有八種壁虎科蜥蜴,其中六種較常見,包括市區常見的鹽蛇、壁虎和截趾虎。本港最大的品種是俗稱蛤蚧的大壁虎,除了藥材舖和蛇店外,牠們本身在港並不多見。漁護署自然護理主任陳堅峰說,蛤蚧有中藥價值,能滋陰補腎,由於野生蛤蚧常被捕捉,數量已開始下降,人工繁殖品種應運而生。
斷尾巴三個月內重生
壁虎科蜥蜴種類繁多,都市人對牠們很多錯誤理解。首先,很多時在家中看見的所謂「四腳蛇」,不一定是鹽蛇。鹽蛇是原尾蜥虎的俗稱,市區常見的還有壁虎和截趾虎兩種;鹽蛇和壁虎也不是同一品種,鹽蛇較短小,有淺色條紋,壁虎頭部較大,有深色斑紋。
民間相傳一個謬論,說四腳蛇會甩尾,尾巴會飛鑽入耳蝸。其實壁虎科蜥蜴只在尾巴被抓住時才會甩尾,甩掉的尾巴會蠕動一、兩分鐘,引開捕獵者的注意力,然後逃遁。斷了的尾巴,可以在兩、三個月內重生。
至於所謂壁虎功,則是指壁虎科蜥蜴獨有的爬牆能力。牠們可以在任何物件的表面上行走,原因不是腳趾上的吸盤,而是腳毛!陳堅峰說,壁虎科蜥蜴腳趾上的幼毛,幼小得有如物件上的分子,當腳毛與物件接觸時,會產生一種分子間力(intermolecularforce),日常用的黏膠土,就是借用了壁虎黐牆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