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逼近,中國官方對海外媒體、奧運專家和外國中國問題觀察家等展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奧運期間你最擔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上,有七成二的被訪者最擔心的是交通問題;四成七的人則認為語言將成為障礙。與此同時,有三成一的被訪者認為北京最需要改善的是交通和空氣污染問題。
官方新華社對外所屬的中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在今年9月成立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專項課題組,對近期海外媒體涉奧運的報道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對早前參加北京奧運首屆世界媒體大會的外國記者做了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2份,又走訪了多名奧運專家等權威人士。調查結果顯示,世界輿論的注意力在賽事以外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上,並以此來看待奧運會舉辦效果的好壞。
輿論焦點在政治外交
在「你想了解哪些有關北京和中國的情況」時,有逾五成被訪者選擇了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以及文化遺產,僅一成六的人對運動會內容感興趣。
「中國人很友好……」歐洲新聞圖片社的加里.肯珀,與加拿大媒體的友人均有同感,但他們不約而同感到憂慮的是「嚴重的污染和擁擠的交通」。
據北京《國際先驅導報》稱,外國媒體和專家普遍擔心交通和語言等問題會給自己的採訪或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要在短期內,提高整體北京市民的英語能力是不可能的!」在境外媒體駐京辦任職的林先生對記者稱,有關交通堵塞問題,屆時可通過放大假、限制公共巴士和私家車行駛等行政手段解決。
對北京市民評價不高
這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外國媒體對北京市民的文明質素評價不高:首都國際機場髒亂差、隨地吐痰、不排隊……同時也擔心奧運期間會否重演2004年亞洲盃足球賽,一些中國球迷過激的言行。
「重要的不是中國得多少金牌,而是友好競賽。」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龍安志(LaurenceBrahm)稱,否則這會讓外界以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而北京奧運期間,將有一萬多名運動員、三萬多名中外記者和逾50萬的遊客到北京。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