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基光電太陽能計劃落實

華基光電太陽能計劃落實

【本報訊】轉型至研發光電薄膜技術的華基光電(155),經過一年的發展,太陽能業務終於出現突破。上周四(21日)華基正式在江蘇無錫簽訂首個規模化生產非晶硅(a-Si)太陽能電池的合作計劃,項目規模達5億美元(約39億港元);全面投產後,預料每年產值達3億美元(約23億港元),其太陽能技術將進入實際商業運作。
華基是次與無錫廠商源暢高科技集團合作,源暢以代工生產商(OEM)方式製造生產,華基則為其承建共31條年產量5至7.5兆瓦(MW)光電薄膜的生產線,並提供技術及人員培訓。生產線由源暢擁有及營運,所有產品經華基檢測及分銷。

未來發展分三方面

華基董事總經理沙力文表示,首條生產線可於未來1至2個月投產,全部31條生產線最遲08年3月完成;投產後有產品進行分銷,即成為公司收入來源。他稱,未來發展主要有三方面,分別為承建光電薄膜生產設備、分銷光電薄膜產品,以及生產製造非晶硅產品所需的SNO2玻璃。
目前市場的太陽能產品主要分多晶硅(c-Si)及非晶硅(a-Si)兩大類。多晶硅產品的光轉效能達15%,但需強光直接照射才能產生電能,因此發電時間較短,發電條件亦受限制,如陰天或下雨便不能發電,所需原料硅亦較多,只能安裝於屋頂。
非晶硅產品光轉效能雖只有8%,但只要有微光即能發電,所需的硅原料為多晶硅產品1%,在玻璃上僅有1微米非晶硅薄膜,因此具透光特性,可用作大廈幕牆。

非晶硅產品成本低

華基集團策略師陳自創表示,非晶硅產品所需的硅大大減少,生產成本僅多晶硅三分之一,每瓦電產品成本約1美元,而現時每公斤硅市價約200美元,供應短缺。他預計,非晶硅產品佔整體市場比重,會由05年的10%升至2010年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