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八達通開始流行,商戶漸不成文地組織起來,抵抗毫子,但凡客人拿着一堆一元以下的輔幣去付款,對方都會說不收毫子。很想告訴他們,過去在殖民時代,拒絕行使官方貨幣是種抗拒統治權威的反政府行為。要是在日治時代,你不收軍票,甚至乎可能被殺頭,只是大家已經不太重視。結果,家中累積了一堆又一堆的毫子。
怎樣處理毫子,成為大問題。平日就算儲下來,一到搬屋,就掙扎着到底要不要把它棄掉。當然這樣的想法不敢說出來,父母一旦知道,又罵你敗家,還要聽那個當年走難到香港,連樹皮也沒得吃的長篇劇。只是毫子使用無門,也不該棄掉,因此我在想,怎樣才可找個機會把它送出去。我曾經嘗試過,每天買報紙時都用五毫付款,因為六元一份報紙,就正好是十二個五毫。可是一星期後,報販求我別再給他五毫,他無法在找贖中轉給別人,因很少雜誌是十七元五角或二十五元五角的。
五毫還比較好說,一、二毫就更見困難。隧巴過海八元九角,有段時間在公司無聊沒事幹,像番攤一樣的把毫子分成一堆又一堆的八元九角,然後每次過九龍時拿一堆。問題在於有時出門乘搭隧巴,途中遇到朋友或收到電話,又趕緊去了別處。最後隧巴沒搭得成,袋中整天沙沙的響,走起路來,背後像有道士跟着你搖鈴作法事,結果毫子成了經濟體系中的雞肋。
慈善團體在飛機上辦零錢報施,只是帶在身上的輔幣不多,要是有慈善團體每月定一天,在街頭設立毫子捐贈站,相信會有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