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改造墳場是傷心地的傳統觀念,計劃在新界興建一個具五星級風景的新墓園,約半數面積遍植花草樹木,以及具有藝術氣息的建築和景觀設計,當中還有露天撒骨灰的場地,可進行樹葬、花葬,也設有靈灰閣,成為後人拜祭先人和遊客的旅遊點,並把墳場除名,改稱紀念公園。記者:呂焯均
中國人的墓園總是瀰漫一片傷感氣氛,馬來西亞的富貴集團和上海的福壽園實業兩個私營殯儀業集團,成功在當地改造墳場為風景墓園,並設計成旅遊公園,有亭台樓閣,湖光山色,變成旅遊景點。港府引入這個風景墓園的設計概念,計劃在新界建造本港首個風景墓園。
面積大過四個維園
政府消息說,本港火葬場地不足,故必須籌建一個新的大型靈灰閣,現已選址在新界一處倚山的未發展土地,面積達22公頃,大過四個維園,比現時柴灣墳場大。
墓園會設計成一個大型旅遊公園,只有一半地方用作建造靈灰閣,另一半是種滿花草樹木的公園和一個撒骨灰的露天場地。
土葬地擬建靈灰閣
撒骨灰場地也布滿植物,家屬由行人徑走進場地,可進行花葬或樹葬,把先人骨灰隨意撒在地上或植物上。包圍撒骨灰場地的公園,則會有具藝術或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建築,使墓園平日都吸引後人前來拜祭,或一家大小拜祭完之後在公園內遊玩,不用集中在大節日才來。港府也會棄用墳場的名字,改稱紀念公園。
此外,現時政府墳場雖仍提供小量土葬墓地,但規定入土六年後起骨,骸骨葬於金塔數年後又要再次起骨,然後便要火化,或家屬要另選私家墓地,故愈來愈少人選用政府墳場土葬,反而火葬需求愈來愈大。
政府資料顯示,目前每年逝世港人,86%遺體火葬,只有14%土葬。但本港死亡人口愈來愈多,港府覓地建新的靈灰閣也困難,港府計劃逐步把土葬用地改為靈灰閣,以紓緩靈灰位不足問題。
不過,由於土葬墓地要六年才起骨,還要給予家屬數月時間處理,然後按傳統要丟空墓地半年,故最快七年才可收回墓地,政府又要收回足夠墓地才能建造靈灰閣,因此,靈灰位供應短期內仍難以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