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今年是香港人回歸以來最快樂的聖誕。街上,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繁華,大家口袋裏多了鈔票,消費的時候也爽快;商戶應接不暇,也要加薪留人,循環之下生生不息,令到更多人的口袋中有更多鈔票,這叫做財富效應,是繁榮的不二法門。
政府可以人為地製造財富效應嗎?天下間的政府,盡其量只會劫富濟貧。美其名是財富再分配,說穿了,只不過是懲罰成功,鼓勵失敗的行為,當中既沒有增值創富,而且經官僚過水濕腳,又再無端蒸發部份財富,最終沒有造成社會扭曲,已經是不幸中之萬幸;再者,天下間更多的政府,只會劫富濟富又或者劫貧濟富,寄望政府為民開福,不是癡心妄想是甚麼?
懲罰成功,鼓勵失敗,既是政府思維的概括,也是官僚獨有的運作模式。政府開支最大的教育、醫療、房屋和福利,偏偏是問題最多的社會範疇。直覺是,問題愈大愈複雜,便要政府愈多的干預;事實卻是,政府干預愈多,問題也變得愈大愈複雜。君不見,像教統局般一塌糊塗的政策局,偏偏就是借危機會不斷得到更多的撥款,可是撥款背後換來卻是更多的糊塗賬,也醞釀更多危機,離創富利民也再遠十萬九千里。
作為被劫的市民,無論政府有否創富利民,滋味都不會好受。所以,政府也將這個劫再美其名為「稅」,溫順的現代人也秉承着《使徒行傳》20:35*的精神,認定了交稅是身份的認同,自我的肯定,也接受了官僚不識為民開福的現實,明白是制度使然,也怪不得誰,反正只要官不與民爭利,一般而言最佳狀態就是相安無事。像今年般經濟景氣的時候,大家都看不見政府的干預的痕迹,因為整個創造財富的過程,最怕官僚從中作梗;又或者應該說幸好衙門的老爺沒有毛手毛腳,香港人靜悄悄地享受了一年興盛。
順民乖乖交稅,自然也會對政府有點期望;然而期望愈大,政府擴張的理由也充份,所以怪不得衙門裏的大老爺,動輒都可以將浪費社會資源的責任,統統推卸到市民的頭上。幾個月前,商界出身的唐英年,大聲質問我們這班小市民「錢從何來」,潛台詞就是香港的刁民的要求太多,官老爺是迫不得已才想到千稅萬稅銷售稅。
可是,唐大老爺偏偏沒有提到,政府庫房原來終年都是中門大開,知門路者找公帑的便宜,既合法又化算。讀審計署的報告,每份都令人血脈沸騰;當然,審計署查不到的,可能更教人動魄驚心。又有誰相信,只要繼續將市民的血汗錢不斷地送往官府,所有社會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喜氣洋洋的氣氛之中,殺風景的話,還是點到即止好了。大家的目光,應該放向未來。今年政府再次錄得盈餘,無論如何也要還富於民了,這既是唯一政府可以真正促進財富效應的德政,而且政府標榜強政勵治,實在沒有甚麼比減稅更能反映政府銳意改革決心。說到底,與其說福為民開,倒不如讓市民口袋充實,互利創富更來得實際。
*「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