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愛過香港的城市景觀嗎?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港產片愛過香港的城市景觀嗎?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天星鐘樓在眾目睽睽下被切腹拉倒,壯烈犧牲,以當時民情之深重加二両悲情渲染,未嘗沒有「亂石崩雲,捲起千堆雪(sorry,是千堆垃圾)的蒼涼悲壯。如果要拍一齣《天星傳》或《天星烈傳》的電影,搞一場出殯戲,以其加上天地人三歲還不過50出頭之齡,靈堂上當少不了「英年早逝」之類的輓詞牌匾,問題只是「奸人所害」的上聯會否在道具部自動失蹤。劇本上的布置將包括:奮不顧身留辮叩頭向亞爺激表赤忠的港英孤臣,勇破同樣慷慨捨身絕食抗議向政府表達意願的平民孽子,而官方就一面請人們食鹹甘桔示友好,一面清場,一手軟一手硬,展示強政勵治,上演一幕「滿城盡吃鹹甘桔」!到瞻仰遺容高潮,則可峯迴路一轉,赫然發現遺體調亂領錯屍,骸骨下落未明,結局懸疑弔詭!

我想是放假情緒令我癲了。以上是一個儍瓜的荒誕劇電影故事,毫無寫實感,計起來還有斗零超現實㖭!
若果不走荒誕路線,香港的電影,有沒有認認真真溫溫柔柔深深情情好好對待過珍惜過擁抱過我們這城市?港人美麗的海景集體回憶頹然隕落,它在生時,有沒有港產片,展示着一份對這片城市景觀的敬愛、對這都市神韻的戀慕?
馬田史高西斯的作品,出了名是紐約的代言人,他從來不掩飾一份對紐約市的愛,鏡頭下,他在愛撫着每一條《窮街陋行》,每一片坑渠蓋,每一叢從渠蓋騰起的白煙。紐約從不會被輕貶為背景牆紙,投閒置散,卻彷彿是片中其中一個重要演員,有呼吸,交代生活質感,即使是布克林區,也有種微微腐敗的浪漫,特別好看;拍古裝片,《心外幽情》還是19世紀的紐約背景。愛它的過去,愛它的現在、將來。

活地亞倫又是紐約的死硬fan。一個中產知識分子眼中的紐約,眉清目秀帶書卷味,一種有智慧的都市英氣,一種有格調的藝術品味,幾多次,他的電影帶我們遊紐約,永遠興致勃勃流連不同的藝術館,漫步CentralPark,比起那些皮笑肉不笑的旅遊特輯奏效幾萬倍,深深打動你、說服你紐約令人神魂顛倒。《姊妹情深》有個小配角建築師導遊替導演向紐約致敬,用眼睛摩挲不同源流的建築物,現代的、後現代的、法式的、美式的,愛不完,攜手建構都市氛圍。永遠忘不了《曼克頓》片首幾分鐘捕捉着紐約的不同角落、風貌、氣質,小商店大商廈、冷暖晝夜、有整齊有混雜,遠遠的skyline,近近的輪廓,在鏡頭前漫過,後來夜景放埋煙花,慶祝紐約的迷人,絕配樂章有Gershwin的RhapsodyinBlue。
我想,香港也值得這種鍾愛。想起陳冠中寫到香港的景觀,總令他覺得震撼,屢看不厭。光影文化,可以成就一個城市的優美和傳奇。沒有法國新浪潮,相信連巴黎也會不一樣。旅遊發展局如何打補針發功,也未必及得上一套好電影對一個城市點點真心愛慕。
地氈式搜索看過的港產電影,不果,搜盡枯腸寸斷得一粒白果。天星碼頭和鐘樓在生時,沒什麼電影愛惜過它。在我們可以愛它到海枯之前,它已捐軀稀爛。為什麼沒有光影文化戀戀地對待過香港?是否大家早知我們什麼都捍衞不了?又拿什麼去愛呢?
頂多得首口惠而實不至的筷子姊妹花硬唱“HongKong,welikeHongKong”,係咪先?有幾like先?將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一曲改為「天星鐘樓fallingdown,fallingdown,fallingdown,天星鐘樓fallingdown,填海拎去!」就啱!我發誓有朝一日九星連珠我有幸拍電影的話,一定愛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