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民主黨進行換屆大選,以何俊仁帶頭的主流派名單大獲全勝,而以陳竟明為首的改革派,全軍盡墨,被擯出領導層。新主席何俊仁表示,未來工作是團結黨內,為未來兩年選戰全力以赴。老實說,經歷這兩年來的滲透事件,民主黨其實已經五勞七傷,要重新振作談何容易。
想清黨又怕被批評
過去新聞報道主要將民主派這次的爭鬥二分化為「主流派」、「改革派」鬥爭,而領導人物是主流派主幹人士與改革派的副主席陳竟明等,民主黨主流派的處理方法基本上是治標不治本,沒有正本清源,雖然保住了領導層,沒有被奪權,但是黨內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筆者花了比較長的時間,看完了民主黨調查滲透事件的整份報告,包括所有的附件,首先必須承認,民主黨目前還是眾多政黨當中透明度最高的一個黨,所有文件都在網上可以取得到,這份五人小組報告,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約晤黨內35人,收到大量書面資料(包括許多改革派來往的電郵),召開了39次的會議,最後撰寫出來的報告,過程算是接近政府調查程序,但是報告完成剛好是接近民主黨選舉,主流派雖然認定遭遇中共滲透顛覆,但是也曉得改革派內有許多仍是黨內等待出頭的第二梯隊人物,並非中共滲透人士,結果處理上投鼠忌器,說得不好聽,想清黨又怕改革派透過傳媒批評他們,弄得不湯不水。
從黨內成員向調查小組提供的口供顯示,中共的確透過不同的渠道,親近民主黨的成員,除了諮詢意見、了解民主黨內部構造、程序、人際關係(包括與美國聯繫)等等外,還曾經向某些黨員主動提供金錢資助,這些肯向黨內高層滙報尚算是對黨依然忠貞之士,那究竟有多少人收受了資助而沒滙報?這些人在08年若出來參選,是否又變成給人家捉住痛腳,再來一次何偉途、涂謹申事件翻版?
從報告內披露的電郵內容顯示,在幕後真正主使(出謀獻策)「策反」「顛覆」現領導層的乃是二線人物陸耀文,前副主席陳竟明是想「上位」當主席,至於他與中方人士的接觸沒有向黨滙報,以及他是否滲透人士,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所以主流派的處理方法,只能對之「不信任」卻莫可奈何。
民主黨自從建黨以來,內部仍存在政治理念的歧異之爭,這顯示在原港同盟和匯點的分歧,一個是完全不信任中共,一個是要與中共重建關係的回歸派,當年因為六四事件令「抗爭中共派」得勢。這些內部矛盾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幾年前民主黨已曾經歷「兵變」,因為政制的設計,先天性地令主流派領導層不退的話,第二梯隊根本沒有機會上位(甚至出選),當時少壯派因為最低工資與主流派決裂而退黨,而匯點派的張炳良亦在該役同時退黨與民主黨劃清界線。
政制限制發展空間
比對上次少壯派的退黨風波,這次改革派風波的「滲透」意味比較嚴重,上次少壯派是「政策理念」之爭,結果那批人退黨之後,逐漸歸納演變成今日的社會民主連線,起碼路線清楚、光明磊落,大家各為不同理念而戰。
上次主流派吸納少壯派兵變之後,以為吸取教訓,黨內開始吸納新會員、培養新生代,誰料卻開了被滲透缺口,從04年開始,中共針對民主黨做滲透工夫的意向已經很清楚,問題是香港的政黨與外國的政黨政治文化很不一樣,香港的政黨全部變成反對黨,民主黨主流派成員還有中共最忌憚的支聯會雙重會籍的包袱,故想顛覆的人透過提出「黨、政分家」口號,既可爭取想上位的第二梯隊,同時達至分裂民主黨的作用,一石二鳥。若這些改革派與主流派理念不同,又覺得民主黨不好的話,為何不像當年少壯派般退黨,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次風波之後,死留民主黨為何?
政制的設計,已經限制了民主黨派的發展空間,這是死症,除非徹底改革政制,否則年輕一代只有等元老級或現在主流派人物退下才有機會,要不然就是去爭功能組別的地盤,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