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基金經理的社會責任

英之見:基金經理的社會責任

人人自己當基金經理,絕對是浪費社會資源,社會講求分工,不同的崗位都要有人擔當。這次股市大旺,長線不是好事,世界一體化,競爭愈趨激烈,香港的年輕人卻只想去學賭,社會不會有前途。所以基金經理這個工種是有存在價值,尤其是炒賣會影響人的心情,正職在身而左穿右插,兩頭不到岸是最正常結果。
前幾天談到一位朋友庸人自擾,朝思暮想要到大行當基金經理,這種心態是大錯特錯,衍生工具發展迅速,少許本錢已足以起家,搞好技術才最重要,但另一方面,基金經理這種職業,卻有社會分工的意義,說法看來是前後矛盾。
重點在於這位朋友的所謂職業理想,根本完全是自私的考慮,追求的是基金經理的薪酬和社會地位,假若理想不外如是的話,最佳的方法的確是自己炒。

賭徒性格不適合

筆者知道不少成功散戶的故事,炒出彩虹賺幾千萬元,他們不會是基金經理的料子,因為基金經理是要管理風險,不可以是賭徒,技術如何高超,只要方法有出大錯的機會,便不能採用,但這些人是高明的賭徒,收入遠高於大部份的基金經理,根據統計,只有兩成對沖基金經理是贏大錢。
做基金經理,要接受行業的規範,要循規蹈矩,假如炒得出神入化,仍然願意戴上金剛箍的主因,是出於一份社會責任感。這個世界很多人理財一塌糊塗,有錢如泰臣,現在也要在餐廳表演餬口,很多人是需要真正肯負責任的基金經理。
筆者那位朋友炒賣技術未到家,沒有豁出去的激情,又沒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只想在一個社會地位算是不錯的行業渾水摸魚,自然覺得辛苦。先做好自己,再從頭細想這份職業的真正意義,最後決定自己真正的前途,怎可以整日自怨自艾浪費時間?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