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藝人 - 陶傑

鋼琴藝人 - 陶傑

彈鋼琴,跟寫小說一樣,不太令人信服,世界上真的有小天才。
偶而有年輕的鋼琴天才出現,指法嫻熟,技藝超卓,把蕭邦的波蘭圓舞曲和貝多芬的奏鳴曲彈得像一幅雲彩斑艷的織錦,非常的可觀,但往往限於可觀(Spectacular)而已,不太令人信服(Convincing),遑論感動(Touching)。
這三樣,是不同的質感。聽流行曲,不妨擁抱年輕,像披頭四、西蒙和卡芬高,才華都在二十出頭時丰姿英發,三十六七歲之後走下坡,四十歲之後凋謝。到了這個年齡,大歌星已經離婚三次,坐擁比華利山的泳池豪宅,他年輕的英名,結成一脂透明的琥珀,創作的生命早夭,但作品的光輝卻凝封在時間的晶囊裏任人唏噓。
但是古典音樂不同,十八九世紀的作曲大師已成塵土,由鋼琴家演繹他們的靈魂。古典音樂的鋼琴家和指揮家,不是鬼魂本身,而是巫師。巫師這個行業,越老越靠得住。
因此無論卡拉揚還是何立維茲,光彩都在六十歲之後,他們讓貝多芬和蕭邦的幽魂纏身半世,人在激越低迴的音符的洪爐裏,煉成一盆老火湯。
聽鋼琴,總挑老的好。古典音樂不是電結他演唱會,不需要扭屁股的大動作,不需要紅綠妖閃的舞台燈,也不需要亁冰煙霧。鋼琴演奏,觀眾期待的始終是音樂力(Musicality),直覺和洞慧,靈光一閃契合着天心,不需要七情扭曲面部戲劇性(Theatricality)。
因此古典音樂的演奏會比較沉悶,不要隨便帶六歲的小孩進場,不要以為令他自小受什麼「薰陶」,沒有這回事,叫他聽完一闕巴哈,他如坐針氈,滿腦海都是卡通人物巴斯光年。因此,英國有「娜妮」(Nanny)這個行業,讓十六七歲的小女孩來當保姆,帶孩子帶一個晚上,因為家長要去聽一場古典音樂會。
中國家長,以上海為虛榮崇洋的核心,硬要子女學彈鋼琴,多年也是出於戲劇的炫耀,多於音樂力的心靈修養。彈的樂章,越繁複多變、越像十指玩雜技,家長越有面子。多少中了一點馬友友的毒吧,以為肢體誇張,即是名家,最好是四肢在痛苦中絞動,淚流滿面,忽然跳上天花板的大吊燈,十指仍在像狂風抽鞭子地在空中晃動着,而鋼琴的黑白鍵,猶在自動起落,世界是越來越Showy了,連政客也只追求Sound-bite,不講內容。玩古典音樂也一樣。或許是偏見,流行音樂,老的艾頓莊那個樣子是猥瑣,但古典音樂,永遠是琴鍵中的一頭假髮,閃動着天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