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不願抽身伊拉克泥沼

布殊不願抽身伊拉克泥沼

為了不影響美國中期選舉,拖到選後發表的跨黨派「伊拉克研究小組」報告,卻意外地成為了觸發共和黨分裂的導火線。共和黨內的溫和派,對白宮要在伊拉克「貫徹到底」的策略,一直很擔憂。現在,中期選舉已輸掉了國會席次,他們擔心,白宮若不改弦更張,二○○八年的總統選舉也會一併輸掉。研究小組的報告,對共和黨來說,正好是個下台階。跨黨折衷的結果,共和黨的大老能夠接受,他們沒有理由不能接受。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增編訓練人員,裁減實戰部隊的「伊拉克化」方針,加上讓區域鄰國參與談判的「區域化」方針;是研究小組為白宮設計的雙管齊下的脫身之計。脫身的前提,是承認這場戰爭贏不了,兵員的死傷,徒然白費。可是這個現實主義的估算,卻刺痛了六年來獨領風騷的新保守派。

新保守派全面反擊

新保守派堅信,美國在新世紀應該利用獨一超強地位,在全世界推廣民主,而且必定會獲得勝利。研究小組的建議,等於宣告他們的失敗。新保人士當然立刻就在媒體上發動全面反擊。
他們指摘研究小組是上一代的老人,不能理解這一代恐怖主義所代表的「新型戰爭」。這些老外交家還想用過去那一套談判方式來解決衝突,卻不了解「新型戰爭」背後的原動力,是狂熱的宗教理念而非現實利益;以為伊拉克的鄰國,尤其是伊朗,會因為擔憂伊境內戰擴大,危及其自身利益而幫助美國解套。這樣的想法,在新保人士看來,是既「荒謬」,又犯了時代錯誤的。靠攏新保立場的《紐約郵報》,甚至譏諷研究小組成員是「投降馬騮」(按:原為嘲諷法國在二戰中面對德軍迅速潰敗,引伸為對法國人的指罵,後被廣泛使用為侮辱性譏諷)。
然而,反恐戰雖是理念戰爭,並不表示不涉及「在地」的現實利益。何況把攻伊戰當做反恐戰爭的一部份,本身就有問題。事實上,僅靠堅守正邪善惡的理念分際,並不能走出伊拉克的泥沼。

共和黨漸走向分裂

布殊總統先是感激研究小組的建言,繼而表示,他還得聽取國安會、國務院與國防部對伊拉克政策的評估報告。但不久,在與英首相召開的記者會上,他卻表示白宮不能在二○○八年年初前完成撤軍,也不可能就伊拉克問題同敍利亞伊朗打交道。這等於是釜底抽薪,把研究小組的兩項重要建議抽掉了。這也難怪,布殊的主要軍師都是新保意識形態的祭酒人物。
共和黨走向分裂,在意識形態上,它是新保與老保的衝突。這些年來,老保守派對新保窮兵黷武的干預主義,和大政府高預算的政策,早已有微言。在政治上,它又是鴿派與鷹派的衝突。鴿派傾向接納研究小組的處方,鷹派參議員麥肯恩卻主張立即增兵平定叛亂,穩住巴格達,取得勝利。不過這樣的主張,只會讓美國人更為心驚。

民眾懷疑布殊能力

有趣的是,共和黨內的矛盾,也反映了布殊父子兩代的情結。兒子要勝過父親,兒子覺得,九十年代的第一次伊戰,是老布殊的謹小慎微留下了未竟之業,必須靠兒子來最終完成。但研究小組中的共和黨「智者」,貝克、伊戈博格都是老布殊時代的外交軍師,也是戰前力勸小布殊不要貿然行事的人物。如今困局已成,他們再來說教,這口氣小布殊如何嚥得下?這種心理情結也許得靠佛洛伊德來解析。
現在,最新民調已顯示,七成以上的美國人不認為布殊有能力解決伊拉克問題。如果布殊拿不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共和黨分裂的勢頭繼續下去,二○○八年的總統大位可能就要拱手讓給民主黨了。拒做「投降馬騮」,到頭來變成「拖死馬騮」,那就認真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