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公碼頭上蓋 余仁生石柱幾湮沒<br>港府暴殄百年古物捱批

卜公碼頭上蓋 余仁生石柱幾湮沒
港府暴殄百年古物捱批

【記者雷子樂、麥志榮報道】市民的集體回憶,無法改寫政府把天星鐘樓送進堆填區這「殘酷事實」。但部份有幸獲政府安排重置的古老建築物,境況也頗坎坷:現已106歲的舊卜公碼頭上蓋,重置在摩士公園41年,幾乎無人得悉,明年又要「遷移」至赤柱海濱;百年老店余仁生的兩條舊石柱,被安放在九龍公園,但欠缺詳盡說明,令遊人無法得知其歷史價值。有保育人士狠批政府「暴殄古物」。

卜公碼頭舊上蓋搬赤柱

60歲的陳先生說,每天都會到摩士公園,在以舊卜公碼頭上蓋建成的涼亭弈棋。「呢個卜公碼頭上蓋,係摩士公園陪咗我41年,無端端要搬,梗唔捨得!」政府文件顯示,原位於中環的舊卜公碼頭於1900年落成,1965年拆卸後,其上蓋重置於摩士公園。因赤柱新海濱工程設有新碼頭,政府又將這百年舊上蓋「搬遷」過去,以「配合」毗鄰美利樓的建築風格。長春社理事熊永達批評,將古建築物「搬來搬去」,是差勁的保育安排。他指最佳做法是在原址安置保育。
位於九龍公園的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門前石級有兩條古舊的石柱,石級旁發現一塊不起眼的小牌匾,寫上「此石柱移自余仁生」幾個字。坐在石級聊天的遊人Rai說,他想知這石柱的年齡,來自何處,有甚麼故事,但資料全部欠奉。長春社文化古迹資源中心主席陳捷貴批評,政府重置古物,又欠缺適當的簡介,「可以話係暴殄古物」。
本報昨向建築署查詢現時有多少古建築物得到重置,卜公碼頭上蓋及余仁生石柱的來歷,該署昨沒提供有關資料。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梁悅賢表示,明年會就保護古迹法例再作諮詢,但認為難以加入「集體回憶」作保育的因素。

中九龍幹線撥款不通過

另外,清拆天星鐘樓的紛爭令其他政府工程計劃也受牽連,立法會工務小組昨討論增撥9,330萬元,為連接啓德至西九龍的中九龍幹線計劃進行顧問設計,由於該條幹線的初步走線可能影響有80多年歷史的油麻地警署,議員擔心油麻地警署會成為天星鐘樓的翻版,最後表決不通過撥款申請,政府也宣布暫時擱置中九龍幹線的研究工作。

陳先生難捨在摩士公園裏陪伴他40年的前卜公碼頭上蓋。

在九龍公園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外的兩條古老石柱,沒有年齡及建築風格等資料。

在九龍公園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外僅有一牌匾說來自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