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樓 - 吳靄儀

鐘 樓 - 吳靄儀

從拆天星碼頭鐘樓一事上,可以看到在兩個問題上的兩套不同手法。兩個問題是:政府應如何對待自己的人民?政府應怎樣推行政策措施?
佔據鐘樓的年輕示威者的出發點並非反對政府,他們是出於愛護對香港人集體回憶有重要意義的文物;也就是說,他們是出於愛護香港,為憂慮政府作出無可挽回的清拆行動而情急,不得不採取行動。他們表達的,是千千萬萬香港市民對天星鐘樓慘不忍別的民情。政府應如何對待這樣的民情?曾蔭權待之以無情的清場,一刻也等不得,因為不能讓任何人在政府權威之前逞強。屬於人民的政府,會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人民嗎?
毫不容情,要拆就拆,快刀斬亂麻,釜底抽薪──曾蔭權的藉口是此事已經過五年的諮詢,是無人反對的社會共識,不會因最後階段的反對而延遲執行。莫說這個說法大有商榷餘地,即使當政府是已經過諮詢而以前沒有反對聲音,當政府開始着手拆卸合情合理;就當作是民間突然醒覺,齊齊發現原來有此計劃,而感到珍惜舊物,不肯放棄,那又如何?難道政府就可以置諸不理,光說:toobad!太遲了,誰叫你先前沒留神沒抗議?任何屬於人民的政府都不會這樣高高在上,都會去想辦法;無論是誰之過,即使埋怨平添麻煩,都會去想辦法。最後或者真的太遲,無法挽回,但不會理直氣壯地漠視民意而動手。事緩則圓,天星鐘樓本來是可以救得到的文物,政府不肯刀下留人,其實是害怕夜長夢多。一座鐘樓,讓人看清了這個政府及政府官員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