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還富於民比累積儲備好得多 - 盧峯

蘋論:還富於民比累積儲備好得多 - 盧峯

政府的財金官員往往有一種很奇怪的想法,以為把大量金錢留在政府手上,以為累積大量儲備才是審慎理財,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在上星期六,就以類似的理由拒絕承諾把稅項減至○二、○三年加稅前的水平,他甚至說因為放棄了開徵銷售稅,政府更需要「積穀防飢」。
只可惜這樣的想法不僅錯,而且錯的很厲害。真正負責任的公共理財做法是盡可能還富於民、盡可能藏富於民而不是藏富於官。
所謂財政盈餘、所謂財政儲備並不是天掉下來的多餘金錢,而是政府向市民徵收了過多的稅收,而是政府的稅收及收費超出應有的水平。也就是說,政府是把原本屬於市民的儲蓄、原本屬於市民的消費開支轉進了自己的口袋,轉進了自己的「夾萬」內,成為閒置不用的資金。
這種拿市民的錢來裝飾「門面」、來顯示政府財政如何充裕的做法,怎麼能算是負責任呢?
此外,政府累積過多盈餘、政府累積過多「穀物」也是有壞處的。誰都知道,積累了相當儲蓄的人在消費時往往會手鬆一點,往往會在不知不覺間增加日常生活開支;這樣的情況在政府及官僚身上不僅同樣通用,甚至更厲害。

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香港經濟非常暢旺,政府每年的財政儲備高達數百億元。正是在盈餘日日增、儲備年年長的環境下,政府官員忘記了小政府的原則,任由各方面的開支暴升,任由公務員的人數膨脹。結果,特區政府成了臃腫不堪的龐然大物,政府財政更險些出現結構性財赤,需要經過幾年的緊縮財政政策及經濟強勁反彈才轉虧為盈。像這樣的教訓,特區政府及市民怎能輕輕忘記呢?
另一方面,○三、○四年度的加稅措施是為了應付結構性財赤而引入的,是為了避免財政儲備大幅下降而引入的。
可是,政府財政自去年開始已大幅改善,財政儲備已回復到三千億元以上的水平;到今年,香港經濟持續改善,政府各方面的收入包括稅收、地價收入、投資收益都比去年優勝,財政盈餘也肯定比去年的一百四十九億元為多。
從這樣的數字可以看到,所謂結構性財赤其實不存在,財政儲備也將保持在非常健康的水平。既然是這樣,特區政府還有甚麼理由不減稅、還有甚麼理據不把稅率減回○二、○三年加稅前的水平呢?
其實,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是嚴格控制開支增長,是嚴格控制政府的體積。只要政府能堅持這樣的理財原則,那不管經濟是順是逆,不管政治氣候如何,政府的財政都不會大起大落,政府都不用擔心會出現巨額的財赤。
而當財赤不再是威脅時,政府便不需要囤積過多的儲備,政府便可以放心放手減稅,讓錢留在市民的口袋。這不是比研究甚麼新稅、研究如何增加儲備好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