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海,不吃本幫菜怎行?
一些著名的餐廳,初開的時候味道尚好,一下子,都變成了集團,菜式逐漸模糊,好不好吃已搞得不清不楚。又有些所謂新派的,只注重健康,什麼滋味都失去。
「我要吃最基本的濃油赤醬!」大嚷大叫也沒用,找不到就找不到。這次遇到國內食客沈宏非,他正出版一本新的飲食刊物叫《天下美食》,忙得不可開交,但也抽空帶了我去「阿山飯店」。
地方相當偏僻,在上海動物園對面紅井路口,是家多年不裝修的舖子,牆上掛滿客人讚美的辭句和與老板的合照。
沒有餐牌,壁上一角貼着紙條,寫着油走肉、糟川湯、炒螺絲、鹹肉豆腐湯、尖椒鴨肫、肉末豆腐、雪菜冬笋、薺菜麵筋、生炒甲魚、大蒜炒豬肝等等。菜名數之不盡。
「看也沒有用。」沈宏非說:「店主阿山去了菜市場,有什麼做什麼。」
前菜油爆蝦上桌。啊,是這種味道了,最早的時候在尖沙咀寶勒巷中的「大上海」試過,並不是太甜的,把整碟吞下。
白切門腔是豬舌,就是那麼簡單的白灼,也做得好。紅燒甩水是紅燒魚尾,的的確確的濃油赤醬,味覺回到數十年前,若見老友。
再來清炒鱔絲、腰蛤蜊和辣白菜。已經有點飽了,店裏有自製的梅子醬,甜甜酸酸,很刺激胃口,可多叫幾個菜。草頭來做湯,還是第一次吃到。
這家人的紅燒肉做得最精采,當然口口都是膽固醇。我再三地說,要成為一個美食家,可得從犧牲一點健康開始。
最後有正正宗宗的八寶飯,糖下得很多,不甜不要錢。還有一種米糕,中間夾着冬紅棗片,那麼多道菜,人民幣三百大洋。
地址:上海虹橋路二三七八號;電話:6268-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