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拍的清裝歷史劇《雍正王朝》是公認的好戲,但原作者二月河給電視劇打分,只給了五十九點五分。
以一百分為滿分的考試,六十分剛好及格,也就是說,在二月河心中,《雍正王朝》這齣戲不及格。
二月河說作為原作者,他的要求跟普通觀眾不同,他是戴了有色眼鏡看這齣戲的。
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劇中情節,將雍正抓「反腐倡廉」大大發揚,無疑是針對中國目前的社會狀況而借題發揮,這也難免偏離原作遠了一點。
二月河認為腐敗是一種「社會糖尿病」,不會使政權速亡,但會令政權必亡。因為腐敗是一種反社會反公德的惡行,是社會公敵。一個社會腐敗成風,最後必然會像人得了糖尿病而不醫,免疫力盡失,死於各種風吹雨打的併發症。
二月河寫雍正的原意是反映一個時代和人物,並不止於「反貪」這個主題。但是,他也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貪腐人員,電視編劇在電視劇中替他宰了,老百姓看了,大快人心。
中國社會的貪污腐敗,根深柢固,貪的人不亦樂乎,老百姓雖深惡痛絕,卻又不代表一旦有機會他們不貪。所謂腐敗反社會反公德,但在公德心最薄弱的中國社會,公德的顯示,有時卻是因為私利尚未達到。
我們當然不低估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但也不要高估,這個民族是特別複雜的,生了幾千年的「糖尿病」,依然生氣勃勃,每個朝代都說打腐肅貪,卻剷之不盡;絕處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