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特首選委會選舉揭曉,梁家傑的泛民陣營歡天喜地,因為他們提出的137名單,中了114票,即是說如果沒有特別的意外,他應該夠入場券與曾蔭權一爭長短。若以足球賽比喻,兩隊雖然強弱懸殊,輸贏結局看似欽定了,但對於球迷來說,最重要是場波踢得緊湊、好看,意外爆冷,可能是好賭投機的香港人樂於見到的事情,好玩嘛!
初生之犢打敗老行尊
從中央政府立場,若要檢討得失,中聯辦必須先打50大板,他們玩這個小圈子遊戲玩得太久,除了飲飲食食、20年不變的手法去捉住那些「他們認為的選委人選」外,並沒有真確掌握民心以及香港民情的改變。從這次的選舉可以看到,中聯辦可以完全操控的,多屬只有100至300選民的界別,而選民大於此數的界別,又要看他們挑中的友好界別人士,本身在業內的聲望與所做的選舉工夫。
泛民勝出、建制失守的七大界別,主要都是來自選民人數廣泛(一千到幾萬)一人一票的專業界別,對比於小小圈子選舉(主要是老闆、財團控制的界別),這幾個界別的投票率不算高,因為這類打工仔的專業人士,過往一向是政治冷感,但這次出來投票的業內人士(估計多屬年輕一代的專業人士),普遍認同民主、維護法治、保障人權、為弱勢社群請命的普世價值。
上述核心價值在法律界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過往還有些論資排輩的牽絆,這一代顯然看法不同,所以你會看到初生之犢的陳淑莊等,會打敗胡漢清、清洪、周永健、蔡克剛、羅志力這些老行尊,世界在變,回歸之後年輕人雖然開始會有國家的觀念,但是對於硬銷愛國,或者將民主與法治與愛國對立的時候,年輕人會覺得那些老人家老套與落後。大律師清洪將自己落選,歸咎於法律界政治化,他不檢討選民為何不要你,有關講法之out、out、out,徒惹人訕笑,稍後上演的新一輯「東宮、西宮」,應該將上述片段,納入劇情笑話大全之內。
專業界別的反彈,還來自特區政府「一切只為選舉」的所作所為,開始令選民(包括市民)反感,曾蔭權的蜜月期已經過了,今年10月從施政報告開始,最低工資兩面不討好的爭端、偽學券制的不湯不水、硬上馬又硬拖下馬的GST銷售稅、無所不用其極去干預選委會,甚至最近天星碼頭武力清場事件,對十幾個手無寸鐵學生,像對待韓農般的處理手法,都在顯示這個政府的色厲內荏。
圈子愈小遊戲愈複雜
中央以為控制得了小圈子的幾百票,就可以輕易讓你欽定的人選勝出。除了受壓抑沒有選票的一般市民外,過去幾屆,這800選民其實也不高興,因為他們在人選方面,除了第一屆特首之外,多年來只有一個「A餐」選擇,不准有「B、C、D餐」,剩下來他們可做的,只有按自己的利益,向中央與特區開籌碼。按財團、界別利益去開籌碼的話,無論中央或者特區政府,比應付一般市民、按公眾利益去制訂政策更困難。
隨着經濟發展,財團也有變化,港英年代殖民地政府玩「平衡財團遊戲」玩得很高明,董建華年代開始失衡,導致李家天下與十大地產商的兩邊分裂狀況。此外,中資機構的入港,令「維護香港經濟繁榮的利益財團」勢力三分天下,最近李兆基變成香港股神,娶媳婦又弄得全城關注,一切都顯示利益財團的此消彼長,各方勢力的暗中角力,當中的錯綜複雜,中央與曾蔭權政府應如何應付應酬?
上述財團勢力各握選票,自由黨、民建聯(加工聯會)亦各握過百票,加上不同的利益界別的索求,這個小圈子的遊戲比普選還要難玩,來自親中的聲音認為,民主派得票愈高,將導致中央在政制與政治空間鎖得更緊,但所有的現象都顯示愈小圈子,遊戲愈複雜,執政者要應付的不再是泛民的免費午餐,而是財團與各利益團體的高級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