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訊:擊鼓傳花

上海通訊:擊鼓傳花

畫家劉最近成了拍賣行裏的新聞人物,他的一幅三峽題材的油畫,在兩個月內多次走上拍賣台,最後居然整整翻了10倍,以2,200萬元人民幣刷新了藝術品升值的時間紀錄。這樣的拍賣,不要說是普通市民看不懂,就是行家裏手也連說反常──一個中年畫家,居然在如此短時間內,身價超越徐悲鴻、林風眠、黃永玉等大師,實在是有點奇怪。

飯店高價買畫當賣廣告

畫家劉本人也並不因此而興高采烈,甚至還有些鬱悶。實際上,他只從中拿到100多萬元的利益。其他的,是被畫商們用炒作、拍賣的方式,擊鼓傳花般層層過手,最後,那朵花傳到了上海一家餐飲大亨手中。他也爽快,本不是為欣賞畫家而來,也明知這幅畫沒有那麼高的價值,目的是為自己的飯店打廣告,圖的是一個轟動效應。據說,他把餐廳一年的廣告預算,全部用在了這幅畫上。
藝術品成為「瘋狂的石頭」,是近兩年上海發生的事。這樣的情況,在前蘇聯解體時的俄羅斯也發生過。畫砸在炒家的手中,幾近變成廢紙不說,那個畫家也極有可能在炙手可熱之後,突然變得無人問津。畫家楊已經吃了這個苦頭。這個單幅畫賣過百萬元的藝術家,近日拿出六幅作品,結果在拍賣行全部流拍。
商人對藝術品的炒作,有精心設計的投機流水線。先是幾個人聯手買下某畫家的幾幅作品,然後分別拿出一張進入拍賣程式,以高出原畫至少五倍的價格拍賣,通過相互捧場,甚至自己加價吃進,雖然讓拍賣行白賺10%到20%的手續費,但這樣,原先手中的那些畫,也就莫名漲了那些倍,如此裝扮,就可以伺機找更大的「笨蛋」來傳花。後來,他們發現,如果手中的畫炒不起來,拍賣行的手續費也是筆不小的損失,於是,就索性自己再開一個拍賣行,這樣,就可以真正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雅事,如此大進大出、大喜大悲的刺激,還真不是平頭百姓所能領受的。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