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威尼斯、巴黎風情、北區麗景、劍橋景苑……大家以為去了歐洲?在上海街頭,到處可見冠以洋名的樓盤。剛搬進洋名物業居住的業主批評說:「除了幾座西洋雕塑,幾棵橡樹之外,哪有半點歐陸風情?」
最近,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各地樓盤掀起改洋名熱潮,上海發展商尤其熱衷。沈小姐最近遷進一座號稱日式建築風格的別墅居住,但怎麼看都是典型的蘇州園林特色。她說,其實挺喜歡這裏的設計,就是別墅的洋名取得不倫不類,感覺很別扭。
業主想另改切合名字
不少市民稱,洋名樓盤之所以氾濫,主要是發展商想自抬身價,吸引市民購買,但名不副實、建築設計與名字不配合,反而適得其反。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一個高品質的物業,除了基礎設施外,文化環境也很重要,胡亂改個洋名字,只會弄巧反拙。
上海市民陳小姐最近在網上發帖,希望替物業改另一個切合的名字,很多鄰居都支持她。有地產代理指出,樓盤名字是由發展商構思再上報,業主想改名要先得大多數業主同意,再跟業委會和發展商交涉,最後還要獲房產管理部門認可,程序複雜。
上海《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