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為了吸引旅遊,滿街都狂Sell三國:三顧酒樓、關羽吧、張飛飲店、孔明腳底按摩、小孩在這種「文化環境」成長,會變成「三國精」。
學習中國文化,要有一個環境的氛圍。民國時代的中國人,小時候讓傭人揹在背上,到茶樓裏聽說書,說書人講的就是三國;關公華容道義釋曹操,這兩個人物就嵌進腦海。
然後跟着父親去戲園子聽戲:京劇的三國題材特別多,像《華容道》、《單刀會》、《借東風》,關公紅臉,曹操白臉,小孩看不懂情節,只辨認顏色,紅臉是好人,從小懂得了分辨正邪。
京劇也是一種教育,因為京劇大師,對於角色,就像鋼琴家對蕭邦和貝多芬,都有自己的一套演繹方式。譬如周信芳演魯肅,別人把這個角色演得像個笨蛋,但周信芳偏要表現魯肅的忠厚,京劇沒有導演,一干名角像馬連良和譚富英,自己就是角色的導演,名角的interpretation,決定了觀眾對三國角色的公論。
一個城鎮有京戲,小孩對中國文化,不必學校來教,自然就有了通識。當袁世海扮演的曹操出場,在船上吟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小孩子以聽覺和音樂,先領會了這首詩,到中學時才讀小說《三國演義》也不遲。
因為文字只是一堆符號,舞台的臉譜是色彩,音樂是聲音,武打是動作,對於五六歲的小孩,容易最先接收。三國的教育,由說書開始,京戲次之,讀小說才是最終。說書是口述故事,講者一把扇子,一盅清茶,眉飛色舞,小孩先由聲音聽故事,過幾年,由舞台的京戲的視覺,來核實(Confirm)聽來的故事。年紀長大了一點,再從線裝書的小說文字裏,再Confirm一次三國的故事。上一代的中國人,就是這樣從小讓中國古典文化浸潤在血液裏的。
那時候,不必由一個政府,推行什麼通識教育,再由社會名人推介「十本好書」。香港的小孩,天天泡在商場裏的玩具反斗城,觸目皆是鹹蛋超人和蜘蛛俠,叫他認識三國演義,即使迫他從三聯書店的連環圖開始看起,他寧願母親抱着他一起跳樓。
中國文化陷入斷層,是因為兒童幼年時斷了奶。舊房子和戲台一起拆掉,說書人變成了DJ,以為這就叫現代化。把三國讓給日本人來出漫畫吧,就像《墨攻》,日本人懂得什麼叫品味,他們會教好中國的下一代的,中國文化的未來,在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