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展會差不多每年都會橫跨聖誕與元旦的檔期,而且賣的貨品五花八門,不難成為一家大小的遊園地。自38年開始,工展會經歷過日軍襲港,見證香港工業崛起,一個個熟悉的品牌由此彈起。工展會不是一個商業節目,而是港式文化的體現。
記者:梁俊鵬
攝影:黃子偉
首屆工姐移了民專誠回港撐
工展小姐選舉由50年代始,昔日儀態萬千的工姐曇花一現後,現在都變了老婆婆。有幸約到首屆工展小姐(那時工展會已辦到第十屆了)季軍做訪問,眼前一亮,年屆70的馮亦薇,這天精神奕奕地架起舊式太陽眼鏡兼一身花裙撐場,老香港情懷頃刻浮現。
16歲參選只因貪玩
馮亦薇52年代表香廚味粉出戰工展會,只得16歲,仍讀高中的她是全場最年輕的工展小姐。參賽竟是因參展商臨時拉伕,她笑說:「我就是不怕醜,喜歡與人說話,他們就看中了我這個性格吧。」難得就是馮媽媽沒受「女生不得拋頭露面」的傳統規限,還一口氣訂做了三套旗袍給她。「我還記得一套是粉紅色,一套是粉綠色,最後一套是黑色,媽媽說穿黑色看起來會較成熟。」生於小康之家的她不憂柴米,兒時差不多每年都跟家人到工展會遊覽,適逢工展會舉辦期間正值寒假,第一份工作便由此起,賺錢買花戴,順道放眼社會。有人說雲吞麵是最佳的經濟指標,以當時5毫子一碗來說,馮亦薇在20多天的展期中可獲得100元左右的報酬,對16歲女孩來說,喜悅有如成功掘到第一桶金。
后冠欠奉 吓?獎品是即食麵
現今的工展小姐,就像其他選美活動一樣,要過五關斬六將,於觀眾前「做show」。可是從前的工展小姐選舉就沒有這麼多花巧:「那時都沒有所謂的儀態訓練,選舉的程序也在我不知情下就完成了。那時只需穿得整整齊齊,站在自己的攤位前推銷,一群廠商就混入叔輩之中,揀選他們心中的工展小姐。」爭取廠商的支持外,亦少不了入場觀眾的神聖一票。那時還未有香港小姐競選,工展小姐是香港最大型的選美會,有小道傳聞指不少參展商為使代表自己公司的工展小姐勝出,都會找更多朋友入場投票,情況墟冚。依仗自己的實力,馮亦薇以年紀最輕,成功奪得季軍。獎品方面,后冠欠奉(只冠軍才有),禮物就只有一個手抽袋,入面有油、有玩具及其他日用品:「我最記得的是百吉麵,類似現在的即食麵,可是當時這類即食麵還是新奇的產品,所以都夠開心。」
成世人只打兩份工 夥拍張英
工展小姐名銜過人,馮亦薇得到額外的着數:「再下一屆的工展會就由我擔任接待的工作,這次待人接物便駕輕就熟得多了。」她又索性借工展小姐之名,報考中聯電影公司,在芸芸三千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三名入選者之一:「公司與我簽約拍30多套電影,包括《春》、《表錯情》等等,與吳楚帆、張英等名演員合作。」自此平步青雲,人工也三級跳,300元一個月,有名又有利。後來,演戲造就了姻緣,在片場結識了丈夫,嫁到美國去。自從移民後,直至沙士爆發前一年才再訪工展會。今年還與老公囡囡再遊工展。說起女兒黃靜,原來也不遑多讓,參加了80年的香港小姐,也奪得季軍,優良血統一脈相傳。至今只打過兩份工,完成最偉大的結婚、生育任務,這位工展小姐真夠走運!
兩代季軍情意結
上屆工姐不是我杯茶
本身是兼職模特兒,一副完美體態,去年又為一蜂蜜品牌公司任職市場推廣部員工,完全符合工展小姐的要求。「公司知道我有拍廣告的經驗,就推薦我參選。」無心插柳下更成為冠軍。
參選差點凍死
工展會一向都有個主題,像60年代,香港工業飛黃騰達,工展會就着意提醒「香港人要用香港貨」。近年,國際化的旗幟在世界各地隨風起舞,工展會也趕上潮流,還在工展小姐的身上實行:「每位工展小姐都要穿上各國不同服飾,我對這一段印象最深刻。因為我穿泰國的服裝,衣服很薄身,差點凍死。」去年勇奪冠軍,名氣留至今天,不少公司也向她招手。今年Cherry就為一間纖體美容公司任宣傳大使,不忘叮囑Cherry戴起上屆冠軍的彩帶,宣傳手法用到足。
只是同為工姐,年輕這輩可不像馮亦薇般真的對工展會有份情!Cherry自幼稚園後,就沒有再踏足工展會現場:「說到要消磨時間找娛樂,我倒願意花時間去shopping買衣服,相信你也是這樣想吧。」矛頭直指與她同年紀的小記身上,笑一笑,打破這deadair位。「要是工展會多賣時裝,我想後生仔女和我一樣都願意來看!」工展小姐請記住,要支持,還得要支持香港的時裝品牌,畢竟這才是工展小姐的使命。
大氣電波飄工展 播音皇帝鍾偉明
工展會所以能成為大眾主要娛樂之一,全是因為70年代前,電視、電台還沒完全普及,人們無所事事,對這一年一度的大盛典自然受不了誘惑。47年加入廣播界,亦同時於美國新聞處工作的「播音皇帝」鍾偉明對於工展會,原來也有個情意結。
直播之先
話說60年代廠商會為宣傳工展會吸引外資,呼籲港人買港貨,便看中了香港幾個電台,包括香港電台、商業電台、麗的呼聲,在工展會現場設置直播室,增加現場感。節目由早做到晚,當時鍾偉明就主持《空中小郵差》,「因當時通訊設備不完善,聽眾要點唱就得寄信到電台。」鍾偉明於是帶十多隻黑膠唱片走到當時尖沙嘴的工展會現場,聽眾變成觀眾,新鮮感頓增:「電台的攤位特別易認,四周都圍着膠版,以免影響直播,觀眾都圍在旁邊,真有逼爆玻璃的感覺。當年電台主持甚少露面,直播的確吸引到不少人特地入場。」另外,觀眾在現場可即席點唱,轉個身子就變了聽眾,這麼快聽到自己點的歌,很是過癮。
現場直擊
達仔(7歲):「第一次來,買了不少糖果。很喜歡工展會的攤位遊戲。」媽媽還替他買了肝油丸,主力買輕便貨品。
陳小姐(18歲):「第三次來工展會,除陪家人來外,自己絕不會與朋友來,因為沒有甚麼適合我們年紀的人購買。」
梁婆婆(79歲):「自從98年復辦之後年年都有來,長者免費入場,還有不少特價貨,我甚麼都買回家才算。」
當年今日攤位記
回看工展會時地人
時
‧ 1938年第一屆工展會的名稱叫「國貨展覽會」,主要賣國畫。
‧ 日本入侵香港,令工展會停辦7年,至48年才繼續。
‧ 74年後,又因欠缺合適場地問題,停辦了20年。
‧ 94年,工展會重開。
‧ 00年,工展會齊倒數千禧年的來臨。
地
由第一屆在中學舉辦,工展會選址遍及跑馬地、舊海軍基地、紅磡、維園等。有說:「新填地要經過工展會『踩實』塊地才安全。」
人
當年演藝名人都少有出席公開場合,工展會是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