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全面禁運港鬧鮮魚荒<br>官員北上商討 會談沒有成果

粵全面禁運港鬧鮮魚荒
官員北上商討 會談沒有成果

【本報訊】廣東繼前天暫停從陸路供港海鮮後,今日起亦暫停從海路供港,連同已停輸港兩周的淡水魚,令全港出現「水產荒」。整個水產業界叫苦連天,市民亦要捱貴水產。港府官員昨急忙到廣州與廣東省檢驗檢疫局官員商討事件。但消息指,因港府被指打擊走私魚不力,又多次公開指內地供港鹹淡水魚有問題,兩地關係惡化,昨日會談沒成果。預計未來數天內地海產不會供港。

粵方官員多番不滿

衞福局副秘書長卓永興、食環署署長陳育德及食物安全中心專員麥倩屏,昨親赴廣州,希望與廣東省官員化解事件。但昨午本港業界已接獲消息,今日海路鹹水魚亦暫停供港。卓永興在會後表示,兩地政府希望冬至前可恢復淡水魚供港,由於本港加強檢驗鹹水魚,內地亦配合港府加強抽檢,預計檢疫需時約兩天,完成後可恢復供港。他又指,雙方同意加強打擊從非正規渠道來港的魚,本港會立法規定進口魚要有衞生證明及入口商要註冊,海關會配合打擊走私魚。
有業內人士指,早前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親口表示,本月底淡水魚會恢復供港,令事件出現轉機,但其後食環署又高調指,發現來自內地的黃𩶘䱽含硝基呋喃,令一向沒有抽驗鹹水魚的內地,一怒之下連鹹水魚亦抽驗及不簽發批文予內地魚商,令海產不能來港。「如果唔係啲車都唔會去到文錦渡,又過唔到關啦。」
據悉,在昨日會議上,粵方官員表達對食環署的多種不滿,包括港府抽驗方法存灰色地帶,不但甚少在邊境抽驗,更將在批發及零售市場,驗到含禁藥的海產,歸咎於內地註冊魚場出問題,及不肯放寬孔雀石綠的零含量標準等。

向港提出兩大條件

會上粵方官員要求食環署,進一步加強打擊走私魚及以規管內地魚場的準則,規管本地魚場;雙方亦談論日後內地抽驗沒問題的海產出口到港,港方應如何處理,一是港方不可再抽驗,二是若在零售或批發市場發現海產有問題,不能歸咎於註冊魚場,但雙方未達成共識。有業內人士指,「如果食環署一日唔肯配合內地,改吓嗰抽驗機制,一日都好難落返嚟。」
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最快今日會與食環署開會商討事件,昨日鹹水魚供應量只有平日的兩至三成。「我哋擔心會好似淡水魚咁,唔知幾時至有魚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