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菜 - 陶傑

三國菜 - 陶傑

成都是三國的重鎮,為了旅遊,把三國故事吃透了。在諸葛武侯祠旁邊,有一家菜館,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草廬,就叫做「三顧酒樓」。
三顧酒樓面向市場。當年劉備、曹操等人喜歡吃什麼,不像《射雕英雄傳》裏的黃蓉和洪七公一樣,並無記載,但商人腦筋靈活,把三國故事,硬是化為一道道名菜。
有一道菜叫「草船借箭」,原來是把一條條小黃魚,用竹籤子從尾到口插起來紅燒,像沙嗲一樣,上桌時放在一隻竹織的船子裏,看上去活靈活現,就像一隻船插滿了箭的樣子,就叫做「草船借箭」了。
還有一道菜叫「長坂坡」,更加簡單,把一大塊豬肋骨油炸,彎彎的覆蓋在碟子上,看上去像一道橋,就叫做「長坂坡」。
另有一道,叫「樂不思蜀」。把蘿蔔切絲,跟玉米一起清炒,加兩顆翠綠的葱花,是一盆素菜。很平淡的一樣菜式,如何叫「樂不思蜀」呢?想了半天,原來「蘿蔔絲」三個字,就是「樂不思」的諧音,玉米又名「粟」米,搭在一起,就叫「樂不思蜀」。
四川菜主辣,對香港人太過偏激,麻辣火鍋始終在香港流行不起來,香港的廣東人一看見火燄翻騰的麻辣鍋就臉色大變,叫他吃完一桌完整的川菜,像叫他先上刀山再下一回油鍋去來。因此四川對外開放,慢慢也要尊重外地人的口味,去成都,只要出示香港人的證件,都可以免辣。
三國菜如此紅火,我告訴飯店主人,還欠幾樣,第一道叫「苦肉計」,把苦瓜、牛肉、雞三樣一起拌炒,不就是又一道三國典故了嗎?
還有一樣,叫「七擒孟獲」,是這樣子做的:擒者,禽也,把七隻禾花雀油炸好,圍排在碟子邊,中間是鰻魚,也切成七小截,放在鐵板上烤燒,就叫做「七禽鰻鑊」了。「鰻」和「孟」兩字,當然不同音,但香港年輕人流行說懶音,例如「真蔭權」之類,七禽鰻鑊,富有香港年輕化特色,向香港旅行團推介一定流行。
店名叫「三顧酒樓」,沒有「三顧草廬」這道招牌菜怎麼行?在國語中,「顧」和「骨」同音,豬骨、牛肋骨、羊排,不就是「三骨」了嗎?隨便加幾條菜,搭成一間草屋的樣子,就是「三顧草廬」了。
最後壓軸的一道,當然是高潮戲「火燒赤壁」了。這道菜成本有點貴。因為香港人喜歡吃生蠔,生蠔的外觀,濕濕的,鮮鮮的,像一副什麼東西?問香港的男人,他們都明白。
在上海話和許多北方話之中,罵人都說「你媽個B」,這個B字,發音短促成入聲,跟「壁」字一樣。把生蠔BBQ烤炙成紅色,放在燒熱的鐵架子上,無論賣相、味道、氣氛,不就是一道大破曹軍八十萬的「火燒赤B」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