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一向予人踏實的印象,投資穩健,不冒無謂風險。工銀亞洲(349)董事暨副總經理黃遠輝雖然做過外滙「炒手」,兼且經手過無數「大刁」,但管理自己的財富卻貫徹傳統銀行家智慧──買股只攻藍籌收息股,投資組合目標回報只需7厘,絕不貪心。
外滙「炒房」出身的黃遠輝,不但不像電視劇中的主角,動輒叫手下「同我掃高幾個價」,投資組合甚至比不少「退休人士」更穩陣。他說穩打穩紮的投資理念,源自其「不賭錢」性格。至於做「炒房」怎會不賭,只因當年輸得太痛。
佳寧「牆紙」作警剔
「82年時聽朋友介紹,買入當時熱炒的佳寧,眼見其商標隨處可見,便動用兩個月人工買股,誰知買入後3日,所有投資便化為烏有。」
 經此慘痛一役,黃遠輝在投資路上不斷提醒自己要謹慎行事,同時明白到投資不能只看表面,要腳踏實地。現時,他還保存着當年的佳寧股票作為警剔。
 自此以後,黃遠輝的投資策略是穩中求回報,只要高於通脹水平已相當滿足。多年來,他的個人投資平均分布在美國債券、港股、外幣及基金,每項約佔20至25%,追求平衡的投資組合,以不變應萬變;來年的投資組合,回報目標亦只是7厘,實行知足常樂。即使明年有機會減息,亦不刻意調整組合,他自信地說:「作為平衡的投資組合,本身已能適合不同投資環境,減息縱令利息收入減少,但組合內的債券及公用股回報會較好,足夠彌補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