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大都會的選舉結果,依然未擺脫北藍南綠的格局,但是在國民黨、民進黨強攻硬打之下,親民黨、台聯的政治空間被壓縮,不僅市長選舉得票甚低,連市議員的席位也大減,在台北都僅獲兩席,在高雄各有四席和一席,台灣已逐漸形成兩黨政治。
台灣《蘋果日報》主筆卜大中指出:「從政黨政治來看,今後第三勢力很難存在,也沒有所謂『中間選民』神話,兩黨(國民黨、民進黨)緊繃的海綿效應吸走了所有願意投票的選民。所以,這應是台北最後一次有第三候選人的出現。明年立委選舉的小選區兩票制,小黨和獨立候選人的空間更被壓縮。兩黨政治就在形勢比人強的壓迫下,逐漸成形。」
宋楚瑜像末路項羽
對於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壇,卜大中形容「很有點末路項羽的悲壯」。對於宋聲稱今後放下政治陪老婆,卜大中恭喜老宋參破名相,自由自在。
雖然民進黨在高雄選戰中應敗未敗,但黨內要求檢討的聲音並未因此寂靜。立委鄭運鵬說:「最後會不會檢討我不知道,但整個黨應該要趁勝檢討,而從這次的選舉結果,可以看出,馬英九的神話破滅,至於高雄小贏1,000多票的結果,何嘗不是高雄選民認為陳總統該檢討?」他認為,北高選戰是對扁馬兩人的檢討之役。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陳景峻也表示:「失敗再改革就來不及了,因為失敗會讓黨內變成鬥爭。」
而國民黨台北黨部對於郝龍斌以69萬票獲勝,顯得相當低調,因為郝在台北市12個行政區內的得票數,非但沒超過上屆馬英九爭取連任時得票數,還少了18萬票。黨部認為此結果,除了是候選人個人魅力外,選情冷、投票率過低則是主要因素。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