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傑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
「官僚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比問題本身更為糟糕。」這是剛離世的自由思想家、佛利民教授留給世人的其中一句睿智警語。在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近月處理學前教育學券制的爭議當中,足見官僚是如何高傲自大,將一件原本美好的事情弄至滿盤落索。
學券制的構思源來自佛利民,早在五十一年前,佛老已在一篇名為《經濟學和公共利益》的論文中,提出以學券取代政府直接辦學和資助的陳舊模式。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實驗和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但總的來說,學券制在理論上一直備受尊崇,而且不斷發展。
港版學券本末倒置
沒有多少政策理念能夠像學券般,引發世界各國討論和效法,其迷人之處,是在原本由官僚全權規限的教育體制裏,釋放出競爭的力量,並把競爭帶來的好處惠及受教的學童。
這美麗的政策落到李局長的手中,卻本末倒置,摒除私立幼稚園於學券制門外,等同削弱私立幼稚園的競爭;以公帑保護某部份辦學者,最終並不能促進教育市場的形成和競爭,也不會增加家長的選擇,完全扭曲了學券制的精神,以學券還家長選擇權的目標也不能達到。
源於其傲慢與偏見
李局長現時的進退失據,源於他的傲慢與偏見,對政府運用公眾資源的權能,有一種為官至上的傲慢,對私營民辦的市場力量,有一種貶抑的偏見。從李局長解釋港式學券制開始,到今天揚言收回學券制的財務撥款申請,他都以一種憐憫世人的口脗,視學券制為政府對市民的賞賜。這和古時的地方官一樣,只要是官府開倉派糧,就一定是德政;毫不理解若真的要救助百姓,政府的責任是在治水防災等問題上做得更好,派了錢,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和治水一樣,教育問題同樣要從本源着手。教育體制的流弊積習日久,並不是一兩個人,或幾項政令就可以全部理順過來。學券制的原意,就是請官僚放下大政府心態,別以為只要政府立下規限,就能提升教育質素。佛利民倡議在學券制下,政府對學校的監管,與對餐廳的監管程度差不多就可以了。只有把選擇權交到家長手中,辦學者自然會互相競爭,父母並不會害苦自己的兒女,遙遠而冷漠的官僚,卻往往無視孩童的真正需要。李局長的進進退退,以言威嚇,正是使家長、小孩和辦學者都無所適從。
典型官僚保護心態
對於市場帶來的好處,香港人最有親身體會,香港的經濟成就建基於市民的努力,利用一己知識去改善生活。官員卻最怕承認市場的正面力量,因為市場若能解決問題,就不需要官僚的存在,所以官僚對市場的歧視,是一種先天性的自我保護。
學券制強調市場力量的互相競爭,並由家長在選擇中汰弱留強,其中政府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佛利民更指出在學券制裏,政府應該重新檢討在教育中的角色,除了作為資助者外,對於教甚麼、怎樣教、何時教甚麼等,都不該規管,交回辦學者和家長自行決定,如自由市場般,無限的可能都會出現。
李局長是典型的官僚心態,強硬排斥私營幼稚園於學券制外,正表露其對市場的不信任和歧視。李局長一天不放下傲慢與偏見,他推行的學券制也將會和佛利民構想的好處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