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暹粒之前,我們到洞裏薩湖一遊。
洞裏薩湖是世界第二大湖,僅次於俄國的貝爾加,它支持着湄公河等數條大江,亁涸季節由河水倒流,汛濫時又從巨川瀉海。
湖裏的淡水河鮮數起來也有六百多種,人民靠湖為生,住在小屋裏,最常見的是一坪大,六尺乘六尺,整間屋子隨波逐流,或者可以搬上貨車,由這一頭到那一邊運走。
一般旅客看了指南,以為水上市場像曼谷的一樣多姿多采,到了才知道整個區非常貧窮,所謂的水上市場,只有幾艘載着雜貨的小船到水上屋販賣而已,一點也沒有「市場」的印象。
湖邊佈滿了叢林,這些樹,根在湖底,水淹起來蓋着樹頂,在水中也能生存,水退了露出整棵樹,愈見愈多。
我們乘着小艇在湖邊一遊,只看到很少的部份,已花上一小時以上,泊着的船隻有餐廳、教堂和學校,是個獨立的小鎮,水上住宅的窗椽花棚中也種些蔬菜,有的人家弄另外一艘小船,當成豬欄養豬。
大型的湖邊屋掛滿了吊床,當成廉價旅館。這種尼龍製的網床每個賣兩三塊美金,旅客當成手信買回家,沒地方掛,就荒廢在貯藏箱內了。
從湖中捕到的淡水魚,曬亁了就是鹹魚。多數是將魚發酵,攪碎後加入其他食材之中,成為柬埔寨人主要的餸菜,他們不可一日無此君,像越南人的魚露那麼重要。
洞裏薩湖像吳哥窟一樣,是上帝賜給人民的資源,那裏的人洗臉、沖涼,全靠湖水。以我們的觀點,喝不下去,但對生活在湖上的人來說,是「大菌吃小菌,小菌當補品,吃是不會生病。」甚有道理。
舉起電子相機,事前先給這裏的小孩子們一塊美金,兒童歡天喜地。團友們說:「拿回家去給家裏的馬騮看看,讓他們知道自己多幸福。」
﹝柬埔寨之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