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進行的一項有關亞太區儲蓄習慣調查發現,香港人平均會把每月收入的四分之一撥作儲蓄,而在眾多儲蓄工具中,仍以港元存款最受歡迎(見表);不過,如果明年本港出現負利率,滙豐預期會有較多港人把儲蓄由紅簿仔轉移至基金、樓市等其他投資工具。
【本報訊】被問及今年底前最優惠利率及儲蓄存款利率是否有機會下調時,滙豐銀行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存款、按揭及專項業務主管施穎茵說,下星期便會知道結果。美國聯邦儲備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將於下周二進行今年的最後一次議息。
滙豐日前剛剛調高對香港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測數字,並預期香港明年有機會再進入負利率年代,屆時樓市及股市等資產市場勢將因而受惠。施穎茵昨天指出,如果出現實質負利率的話,估計香港市民的儲蓄習慣有機會改變,客戶未必再把儲蓄投放到紅簿仔儲錢,而是入市買樓或認購基金等,以免儲蓄被通脹所侵蝕。她又預期,明年儲蓄存款增長仍會持續強勁,反映香港的資金仍然充裕。
美元弱 外幣買賣增
談及近日外幣存款的趨勢時,施穎茵指出,近期美元轉弱,不少市民增加了英鎊、澳元等回報較高的貨幣買賣,而人民幣升值亦刺激了市民在股票及基金方面的投資,但未至於急劇增加。
滙豐調查報告中的另一有趣發現是,當被問及如果獲加薪10%,會作消費抑或儲蓄時,大部份香港受訪者會選擇花一半、儲一半,所佔比率達42%(見圖);上海受訪者則有38%選擇花錢多過儲錢;43%台北受訪者選擇儲錢多過花錢。是次調查是滙豐首次在亞太區六個城市進行,其中包括香港、上海和台北在內,分別調查訪問了500名年齡介乎18至64歲的市民。
平衡消費 應花則花
不過,調查發現大中華區的儲蓄模式,已經由「盡力節儉」漸漸過渡至「平衡消費」,對於「現代人會選擇該花的要花,該省的要節省,不會像以往的人為了省錢而犧牲」這句話,分別有86%、85%和78%的受訪香港人、台北人和上海人傾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