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游資近期源源不絕湧進亞洲金融市場,泰銖攀上8年來高峯。為免炒家囤積泰銖,然後突然抽走資金造成震盪,泰國央行昨宣布限制外國人買賣泰國債券,變相收緊外滙監管措施。
【本報綜合報道】泰央行表示,非當地居民投資泰國國庫債券、政府債券或央行債券時,如果本身沒有經營基本業務,有關人士必須持有該等債券至少3個月,才可出售。
外資買債券3個月始可沽
此外,泰央行禁止非當地居民透過回購協議買賣債券,並要求企業和金融機構不要把短期債券售予海外投資者。聲明又提到,該央行將留意新措施的成效,必要時會採取進一步行動。
泰央行行長塔莉莎指出,大量海外資金趁泰銖高企流進泰國債市,主要投放在短期債券;他們正等候適當時機出貨,然後把資金調走。在2003年9月,泰央行亦曾採取類似措施,防範泰銖炒賣活動。
泰央行也擔心泰銖太強會打擊出口,為了遏止泰銖升勢,該央行較早前除了透過出口術,還真金白銀干預滙市,都無功而還。
泰銖(兌每美元.下同)上周五曾衝上35.64,是98年底來新高。受泰央行新措施影響,泰銖昨曾回吐0.42%,降至35.96,其後反彈;今年來仍漲14.4%,是升勢最凌厲的亞洲貨幣。曼谷TMB銀行司庫薩蒂安說,泰央行的措施應可令泰銖不致於過份波動,但無法扭轉美元全面轉弱的局面。
央行憂礙出口遏泰銖升勢
事實上,其他亞洲二線貨幣同樣受追捧,新加坡元和韓圜日前齊衝上9年高峯。
在97年,泰國、馬來西亞及南韓等亞洲國家,長期倚賴中短期海外貸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滙率不恰當地偏高。索羅斯等金融大鱷率先狙擊泰國,大舉沽空泰銖。泰國失陷造成骨牌效應,引發「亞洲金融風暴」。
吸取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亞洲國家積極增強外滙儲備的實力,並致力改善經濟。
泰國在9月發生政變,但得益於出口理想,第3季國內生產總值(GDP)較次季增長1.5%,是一年來最強勁;按年擴張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