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的時候,不同媒體來問,一條心對這個天水圍濕地公園反感,怎會有好話?
它讓我想起貝魯托奇十多年前贏了十個金像獎的電影《末代皇帝》;溥儀晚年重遊故宮,一度屬於他的高高在上皇位已被欄杆圍繞,入場更要付款。當然不是這片濕地昨天的皇,只是貼着空氣亁淨一片天一片水踩着她的泥巴成長的其中一名細路。那些天大地大水寬的自然環境漸次改變,最嚴重的一次叫天水圍新市鎮與嘉湖山莊發展計劃,距今並非十分遙遠的九十年代初期才開始動工,大片濕地只餘相逢在照片在懷念在夢中。
然後在四十有幾層高的石屎森林作背景的前面,他們將僅餘的河道、魚塘、樹林圍起來了,還以為可以相伴一生一世的濕地,不可以再自由自在進出,當時聽說快要建成一起公園。
理想;她一直便是一大片濕地,幾乎與天地共存,何必經歷人工搞作變為公園?設立欄杆安上鎖,從此只能在她開放的時間付款入內。這片土地當然不是我的,它確曾屬於祠堂,百年前已讓「私人行為」將公地售予來自台山的趙氏家族。
昨天曾經無阻無攔任情享受過這大片濕地,過去有青磚建成十分美觀的百年圍屋,名叫「天水圍」。在政府決定「發展」這片價廉物美的土地之後,除了迅速強迫居住於此的蜑家人及農場遷出,亦將這所天水圍地標,名字原由徹底填平。曾經遊過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裏邊的古廟舊觀民居保留修復不少,何得似香港就不珍惜地方文化遺迹?
偶然,在天水圍濕地公園不對外開放的日子,入園自由遊逛,背對天水圍的石屎高廈,眼前天空山水與童年無異,甚至魚塘紅樹林與河涌都專一留受讓昨天在這裏長大的小孩抱擁。
設計畢竟精心一流,策劃這片濕地公園的心意肯定高尚,細細繞場走過一遍,心諗:也好,總比原居民隨便破壞變作塵土飛揚的泊車場,貨櫃場,燒烤場強!決定買一張年票,有空常來,親近我那些過去熟悉的綠色世界,更有不少珍稀雀鳥不斷來臨,靜靜坐在觀鳥塔細賞,對設計者心生一份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