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自2003年「沙士」後爆發升浪,近年升勢已歸於平淡。過去1年,樓市停滯不前,多個去年高價開賣新盤,今年陸續入伙,年內觸發一輪入伙蝕讓潮。今年12個落成收樓的大型新盤,涉及1.6萬伙,在樓價持續偏軟下,每個屋苑均出現蝕讓情況,但幅度不一,由輕微3%至高逾30%。
部份矚目新盤如尖沙嘴凱旋門、西灣河嘉亨灣、荃灣爵悅庭及長沙灣碧海藍天等,均為較多蝕讓成交新盤。
爵悅庭慘蝕34%
發展商乘過去數年樓市升浪,大舉高價開賣樓花新盤,大批新盤今年落成入伙,釀成收樓高峯年。然而,樓市自去年底銀行超加息後,一直無甚起色,部份發展商又趁物業已屆現樓,劈價清售貨尾,拖累樓市,市場一度擔心新盤爆發撻訂潮,不少業主面臨上會問題,忍痛蝕讓。
年內入伙新盤,大部份為逾千伙規模較大屋苑,蝕讓宗數較多的有嘉亨灣、凱旋門、爵悅庭及碧海藍天,每屋苑普遍錄60至70宗蝕讓個案。蝕讓幅度較大為爵悅庭,北爵軒高層C室,978平方呎,今年10月385萬元售出,原業主去年585萬元買入,勁蝕200萬元,幅度達34.2%。
「以小博大」成犧牲者
同樣錄得蝕讓的上水御皇庭,恒基地產(012)去年5月開賣時,挾市場久未有細價盤供應,以最平130萬元作招徠,呎價低至2600元,平均呎價3000至3500元開賣,較當時同區的皇府山呎價4300元低,令市場有抵買感覺。加上發展商設建築期付款計劃,分段付樓價15%,餘款入伙清付,令不少炒家以為「有得博」,大手掃貨,種下今年蝕讓潮因由,令入市的真正用家,都不幸成為犧牲者。
市場人士指出,新盤之所以觸發蝕讓潮,多少與發展商去年樓市升浪時,以付款優惠推銷樓花新盤有關。買家選購新盤時,往往只需付樓價5至15%,餘款入伙後才清付等方法吸引買家入市。
樓市處於升勢時,買家對前景具信心,因而抱着「以小博大」心態入市,忽略樓價可升亦可跌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