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如今美國人欣然接納所謂「現實派人士」,布殊主義似乎已成歷史灰燼,大家注意到了利益的概念,還以為這是前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研究小組提出的新想法。
難道他們不知道過去五年美國都在忙甚麼?的確,布殊總統言談間總充滿威爾遜主義的理想熱情,例如在他第二次就職演說時,宣稱要打倒暴君。但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與黎巴嫩的民主化政策,原就建立在美國最具體的利益上。
軍力無法解決動亂
如果美國真的謹守理想主義,就應該去干涉查德、緬甸或是蘇丹達爾富爾地區,但美國並非如此。美國只想在三個戰略地位重要的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和黎巴嫩,維持脆弱的和平,這三國的重要性,在於它們鄰近對西方利益威脅最大的敍利亞與伊朗。
美國特別想推動伊拉克民主,是因為建立親西方、具有民意基礎的合法政府,可確保美國利益長長久久,侯賽因政權總是威脅到波灣和平與美國利益,趕走侯賽因父子勢在必行。但侯賽因繼任者、民選的馬利基政府卻很失敗。
失敗的原因在於伊拉克複雜的政治文化,國內無法達成共識,領袖難有作為。但是美國仍該設法改變政府結構,結合庫爾德族、溫和的遜尼派、世俗什葉派和其他派系的什葉派,來個政治大和解,組成新政府。
最近大家都說遏止伊拉克戰亂的關鍵在於政治,這又是另一個後見之明,至少一年前就看得出來,美國無法用軍力解決動亂。軍費代價高昂,勝利短暫如雲煙,而且毫無促成政治和解的可能。所謂和解是指按照族裔比例,給予遜尼派應有的政治與經濟(也就是原油)權力,但現在馬利基所領導的什葉派政府卻不能達成此目標。
伊敍兩國鼓吹內戰
美國應對馬利基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他在兩個月之內不能達成政治和解,或是交出政權給新的聯盟政府,美國就要棄守巴格達綠區,退回基地。美國將任由內戰發展,讓身處綠區原受美軍保護、又跟什葉派激進教士薩達暗通款曲的伊拉克政客自行面對叛軍,至少可迫使他們面對問題,要不就是對遜尼派更慷慨一些,要不就是退居幕後,讓願意和解的人來組政府。
要成功惟有從伊拉克內部進行政治改革,不過美國採取的「區域化」新模式,是把伊朗和敍利亞也牽扯在內,要他們替美國解決燙手山芋。這個構想是假設伊拉克若穩定,伊朗與敍利亞都有利可圖。
利益、穩定、區域強權,都是現實主義的典型術語,但要伊朗與敍利亞跟美國分享伊拉克和平的利益,那根本是空想。伊敍兩國在動亂的伊拉克才有厚利,因此兩國都在煽動叛亂,鼓吹內戰。
很差勁的現實主義
最好的情況是,他們給美國幾個月時間撤軍,但美國撤軍為甚麼需要他們幫忙?沒有他們,我們自己照樣可以順利撤軍。而美國還要回報他們於事無補的假幫忙,無異投降,敍利亞可能會再要求美國不插手黎巴嫩,就像在上次波灣戰爭前,美國在伊拉克需要援助,當時的國務卿貝克把黎巴嫩交給敍利亞作為補償。
伊朗也會要求美國放手不管核武計劃,這將使伊朗成為超級強權,主宰波灣阿拉伯國家及油權。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也是很差勁的現實主義。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