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書 - 李純恩

讀 書 - 李純恩

中文大學開新書院,因為選址稍為偏僻了一點(由火車站步行約十分鐘),遭中大學生會會長施城威批評,他說校方興建新書院沒有問過學生意見:「如果冇配套交通措施,啲走讀生會唔會有興趣走返去參加活動呢?咁樣無法發揮書院嘅功能。」
中大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在《我和新亞》一文(刊於一九六二年《新時代雜誌》)中講過一個新亞學生的故事。
那時候新亞書院還在深水埗桂林街,共有三間校室。錢先生憶述那位學生:「他起初申請入學的時候,已經年過四十,是一位兩腿帶着六七處傷疤的退役軍人,住在調景嶺難民營,擔任日夜輪流守衞的工作,有一點低微報酬,可以維持生活。為了想到新亞來讀書,就向營方的負責人要求全部改調守夜的職務,竟沒有得到允許。他說:『如果我的志向遷就了現實,一天也不能生活了;寧可失掉吃飯的工作,而決不失卻求學的機會。』後來他的難友們同情他這種刻苦好學的精神,有意成全他,就聯合起來要求把各人的夜班都和他的日班互換,主管也感動地讓步了。從此以後,他就夜間守衞,白天上課。自調景嶺到學校,快步跑一趟要費兩個小時,他每天在黎明前動身,步行趕到學校上課,傍晚又忙着跑回去準備接班。」
那時候的新亞書院,地處貧民區,只在一幢舊樓裏闢了三間教室,許多學生居無定所,為了上學,在學校天台、樓梯露宿者也有不少。但他們都讀了書,成了材。他們從來沒有問過錢穆先生,學校為什麼要開在這個又破又窮的鬼地方。